苏俄思想压迫比资本主义更严酷:罗素道破苏俄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4-30    作者:zhangjie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随英国工党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这趟旅程之前,罗素一直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支持者,他认为苏俄的社会试验可能会带来更公正、更平等的未来。

然而,当他亲身进入苏俄,接触到现实中的制度与社会氛围后,罗素的信仰被彻底颠覆。

考察结束后,罗素写下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毫不留情地批评苏俄的政治与文化压迫。

他直言:“苏俄的思想压迫比起无论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更严酷。”这一评价不仅震惊了西方世界,也引发了对苏联政治与思想控制的广泛讨论。

一、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的“消失”

当时的苏俄,不仅在政治领域进行严格控制,连文学与艺术也不放过。据徐志摩记载,他曾特地拜访托尔斯泰的女儿,试图核实关于列宁下令取缔托尔斯泰书籍的新闻。

托尔斯泰的女儿告诉他:“托尔斯泰的书差不多买不着了,不但托尔斯泰,连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班作者的书都快灭迹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徐志摩问及当时莫斯科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家时,她的回答是:“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这一情况反映了苏俄极端思想压迫的现实,文学家不是选择逃亡,就是被迫沉默。

二、比资本主义更严酷的思想压迫

罗素将苏俄的思想压迫称为“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严酷”,这一观点源于他在考察中发现的以下几点:

1、文化控制:苏俄包括文学、艺术的审查与禁令,思想自由几乎被完全剥夺。

2、知识分子流失:苏俄大量的文学家、艺术家、学者选择流亡国外,留下来的多是被迫接受官方思想控制的人。

3、生活困境:不仅是精神上的压迫,普通苏俄公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面临巨大压力。

徐志摩曾描述托尔斯泰女儿的无奈之语,而罗素则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感受到同样的压迫感。

无论是文学的消失,还是思想的禁锢,苏俄这个曾被外界称为“乌托邦”的国家,已成为一个无法呼吸的思想牢笼。

为什么苏俄的思想压迫如此严酷?

苏俄的思想压迫背后,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对权力的极端垄断与恐惧。

列宁及其继任者试图通过控制文化与思想来确保政权的绝对稳定,而这种压迫的代价,则是思想自由的彻底消失。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经典作家的“灭迹”,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悲剧,更是一种民族思想自由的丧失,终将导致文化与社会的停滞。

1991年,苏联解体,寿命为69年。

隨著美中關係持續惡化,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對抗亦未見緩解跡象。面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壓力,最近,BBC中文網發表一篇評論,認為中國手中仍握有五張重要籌碼,包括龐大內需市場、威權體制的韌性、持續投資未來科技、加強與全球南方的合作以及美國國債與稀土資源的戰略地位。然而,若從更為嚴謹的角度分析,這些「籌碼」是否真能為中國抵禦關稅衝擊提供有效支撐,卻值得深思。 

龐大內需市場:潛力未必能轉化為現實支撐 

第一, 所謂「內需市場」的問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被視為抵禦出口受損壓力的關鍵。然而,從近年的數據來看,內需市場的提振並不如外界預期。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同比增長3.1%,遠低於疫情前(2019年)約8%的正常增速。更令人關注的是,即使在最富裕的北京、上海兩地,3月消費品零售總額亦分別大幅下降近10%及14.1%。此外,中國家庭部門儲蓄率亦持續攀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至2023年底,中國居民儲蓄率已達32%,為近十年新高,顯示民眾信心不足,更傾向儲蓄而非消費。這意味著,單靠政策刺激內需,並不能迅速或大幅抵銷出口下滑所帶來的衝擊。以人口基數作為支撐力的推論,看似直觀,實則忽略了消費意願與購買力的現實困境。

第二, 極權政體的韌性問題:中國威權體制下,決策機構面對的輿論壓力相對較小,能承受較長時間的經濟痛苦。然而,這種承受力並非無限。2024年初,官方公布中國青年失業率已突破20%,隨後更停止更新細項統計,外界普遍認為實際數字更高。「躺平」與「潤學」(意指出國逃離)現象在年輕族群中蔓延,顯示社會的不滿情緒正在積累。儘管政府可透過輿論管控短期壓制聲音,但經濟下滑帶來的生活壓力將逐步侵蝕體制的穩定性。長期而言,威權體制非但無法免疫經濟痛苦帶來的動盪,反而可能因無法適當釋放壓力而加速社會不穩。

第三, 未來科技投資的問題:中國在再生能源、人工智慧、半導體等領域加大投入,希望以科技自立來突破對美依賴。然而,從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2023年的報告可見,中國在高端半導體技術(7納米以下製程)自給率仍不足15%,關鍵設備如ASML公司的EUV光刻機,仍被嚴格禁止出口至中國。科技投資雖然龐大,但基礎技術與製程環節仍受制於美、日、歐盟等國的技術封鎖。在「卡脖子」問題未能突破前,中國在核心高科技領域的進步仍將面臨瓶頸,難以在短期內轉化為抗衡美國制裁的有效力量。

第四, 全球南方合作的問題: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加強與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的經貿聯繫,試圖擺脫對美出口的高度依賴。然而,從消費能力來看,全球南方國家人均GDP大多低於5000美元,與美國(約7萬美元)及歐洲主要經濟體有巨大差距。根據2023年數據,中國對美國出口仍占其總出口額的14%以上,顯示美國市場依舊是中國出口最重要的單一市場。即便「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量有所上升,全球南方市場的低購買力,註定無法完全替代美歐這兩大高價值消費市場。中國出口結構轉型之路,仍然困難重重。 

第五, 美國國債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國債的重要持有國,理論上,拋售美債可打擊美國金融市場信心。然而,這一籌碼的實際威脅力已明顯下降。從2018年至2024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從1.18萬億美元下降至約7000億美元,減少了近40%,且已被日本取代為最大美債持有國。更重要的是,大量拋售美債將推高美國國債收益率,使美元資產價值下降,也會同步損害中國本身的美元儲備資產。同時,若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將引發中國資本外流壓力,進一步削弱國內經濟穩定。因此,美債「武器化」更多的是雙刃劍,而非單向優勢。

二、除此之外, 中國日前也祭出限制稀土等戰略資源出口的招數。中國掌握全球約六成稀土供應,這也被視為另一張王牌,畢竟稀土是製造電動車、AI晶片、軍事設備的重要原料,理論上的確可作為施壓手段。然而,隨著美日澳等國加速布局替代供應鏈,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正在削弱。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3年數據,美國本土稀土產量已達4.3萬噸,且與澳洲Lynas公司合作建設分離設施,致力於稀土供應鏈去中國化。長期而言,稀土「武器化」的威脅效應將遞減,且反過來促使西方加速脫鉤,形成結構性損失。

總體而言,儘管中國手握一定數量的應對籌碼,如龐大市場、科技投資與戰略資源,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些籌碼多存在重大局限。內需提振乏力、科技自主受阻、全球南方市場難以替代美歐、美債持倉風險雙向、稀土壟斷地位逐漸弱化,這些問題都使中國在貿易戰中難以處於絕對優勢。

我認為, 貿易戰作為一場持久戰,考驗的不僅是政策工具,更是經濟韌性與社會承受力。從中長期視角來看,中國若不能有效破解上述結構性困境,即便一時抵擋住美國的關稅攻勢,亦難以「穩贏」這場漫長而嚴酷的對抗。

2025年04月28日

作者:诸葛咬金

文章来源:新世纪网站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