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在欧洲思想文化界有一股强大的思潮,它一度主宰 了欧洲精神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动。这股思潮唤醒人感觉世界的新方式,使艺术家尝试新的创 作方法。它的影响深入到精神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各个方面,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都产生 了以这股思潮命名的流派,它就是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化史上,人们将其称为浪漫主义运动 或浪漫主义革命。
问: 浪漫主义可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大题目。
答:确实如此,在欧洲思想文化史上,它与古典主义双峰并峙,成为反思启蒙运动的最有力 的思想资源。但是,浪漫主义这个概念可能是文化史上最复杂,最含混最难定义的概念。不 知有多少思想家对此殚精竭虑,从各个方面给以论述,试图厘清和规范这个概念。但无论哪 位大家都无法穷尽浪漫主义的含义 ,也无法精确地定义它,只能以近似的描述和概括性的综合来阐发这个概念。上世纪80年代 初,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谈法兰克福学派重要哲学家马尔库塞的浪漫主义倾向。记得我 曾就这个题目请教我的恩师,北大的周辅成先生,他听了我的选题后就说,你可是选了一个 极难的课题。40多年后旧话重提,也是对周先生的怀念。所谓“浪漫主义的”这个形容词,无 论是英语的romantic,法语的romantique还是德文的romantisch,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根roman, 这个词根也是“罗曼语族的”这个表述的词根,用来指称自公元三世纪之后通行于南欧和罗马 高卢行省的地方语言,其实就是罗马人所使用的拉丁语的地方化。后来这个字在南高卢,也 就是现今法国的普罗旺斯,又衍生出一个字“romanc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罗曼斯,这是流行 于法国南部的骑士诗歌和传奇的总称。法国著名的武士诗《罗兰之歌》就是代表作。当罗曼 语逐渐演化成古法语之后,又出现了roman这个词,最初用来表示传奇故事,后来成为诗歌 体小说的名称。比如《列那狐的故事》法文就是《Le Roman de Renard》,最终成为一切创作小说的总称。
问:显然所谓“浪漫”就是来自roman个词。
答:是的,但是当这个词成为观念史的研究对象时,它的含义更为丰富复杂,因为它所指称 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广阔丰饶的领域,搞清楚它的意涵实际上是为了探究人类 思想史的足迹。但这个工作很艰难,可谓墜绪茫茫,岐义百出,以致美国研究观念史的大家 洛夫乔伊在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的种种含义之后,竟然提出“一个根本补救之法”,我们应该 完全停止谈论浪漫主义。 但他也知道这实在不可能,因为讨论浪漫主义实质上是在开掘人类精神宝藏。所以他又提出 ,使用浪漫主义一词一定要采用多重形式,也就是要表明浪漫主义一词所具有的多样性。因 为根据他的罗列,人们会认为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或认为浪漫主义起源的荣耀应归于伊曼 努尔·康德。被列为浪漫主义创始人的还有培根、圣保罗、甚至柏拉图,而这些大哲的思想 特征本来和浪漫主义毫不相干。问题是,如果人们能确定浪漫主义的思想特征、感悟方式、 创作手法,基本信条,那么你真有可能从许多大思想家那里觅得蛛丝马迹。但我们不能凭某 一句话,某一个判断就将某位思想家归入浪漫主义阵营。可所有的研究主题非得有一个主导 观念,而这个观念又必须有基本定义,否则这个主题就不可能得到深入阐述,所以洛夫乔伊 提醒所有探讨浪漫主义主题的人,“他必须从简单而明显的事实出发,即我们时代或其他时 代的各位历史学家出于这种或那种理由,用浪漫主义之名来命名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运动” ,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才能把不同历史时期精神生活中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经过概括、 比较、总结等一系列逻辑规范方法,给浪漫主义这个无比丰富的主题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说 法。
问:但浪漫主义主运动并不仅仅是一个给浪漫主义概念定义的问题。
答:对,但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会面对一个欧洲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件,那就是浪漫主运 动在德国的兴起。可以说自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浪潮之后,德国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段 沉寂期。在德国思想界被法国启蒙运动唤醒之前,德国对欧洲文化的贡献乏善可陈。以赛亚 ·伯林描述了这种情况。他指出:“德国终归没能像英国,法国,甚至像荷兰那样建立起一个 权力集中的民族国家。在十八世纪,德国人是由300个王公和1200个领主统治着,30年战争 使德国分崩离析,血腥的死亡阻断了德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它摧毁了德国精神。德国文化 萎缩成一种地方文化,在那些沉闷的小宫廷里苟延残喘。当时的德国根本没有巴黎,没有中 心,没有活力,没有骄傲,没有进步,变化和权威的意识 。”尽管如此,启蒙之光毕竟已经照临到德国阴郁的黑森林中。康德那篇《什么是启蒙运动 》振聋发聩,他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 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 启蒙运动的口号”。至此,德国思想日益成熟,特别是在哲学领域,一时间群星灿烂,使德 意志成为一个“用头立地的民族”。
问: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启蒙运动之后,但这两者却有许多观念彼此冲突。
答:岂止是冲突,浪漫主运动在某些方面完全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拨。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德 国,这里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可以说,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德国对人类精神文 化的深入拓展所做的最大贡献。因为虽然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思潮在英 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有杰出的代表和作品,但浪漫主义运动却发韧于德国。正 如洛夫乔伊所说:“18世纪90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场运动,它为自身发明了这个术语,成 了唯一能够无可争议地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运动。”伯林对浪漫主义运动格外重视,因为在他 看来,“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 和思想。对我而言,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发生在19、20世纪历 史进程中的其他转折都不及浪漫主义重要,而且它们都受到浪漫主义深刻的影响。“伯林的 这个判断让人吃惊,难道19、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转折都和浪漫主义脱不开干系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们是否已经了解了浪漫主义观念的深刻内涵?与洛夫乔伊一样,伯 林也确信浪漫主运动是德国特产,他说:”我所要论及的浪漫主义有时间限定,只想关注在 特定历史阶段发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某次变革。变革发生不在英国,不在法国,而在德国。”
我们确定浪漫主义运动始于德国,但这个判断绝不意味着浪漫主义仅囿于德国境内,相反,这个运动更像一股洪水,它泛滥于欧洲大陆,蓄积这股洪水的细流滥觞于欧洲各国,它最终汇聚在哈尔茨山,汇聚在黑森林咆哮而出。
问:看来浪漫主义运动是欧洲精神中的诸种力量融合的产物。
答:从历史上,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伯林说它产生于1760年到1830年之间,首先是德国,然后扩展开去。但他这个话只讲了一半,因为在浪漫主义扩展至全欧洲之前,它的胚芽早已萌孽于丰饶的欧洲文化的沃土之中。那么,浪漫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立刻就面临着给浪漫主义定性的问题。说它是一场运动,这是指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但人们随后会问,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吗?它是一种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新感受方式吗?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吗?从微观角度看,它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吗?如果我们阅读那些被确凿无疑地归入浪漫主义家族的艺术作品,我们迎头撞上的是拜伦、雪莱、华斯华兹、科勒律治的诗歌,是西风劲吹,夜莺婉啭,水仙绽放,英雄现身的诗境,是夏多布里昂笔下幽暗的美洲森林中的阿达拉,是雨果笔下挣扎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海上劳工,是斯达尔夫人笔下在金色沙滩上婆娑起舞的柯丽娜,是诺瓦利斯歌吟的月夜下的兰玲花。若我们聆听,则舒曼的《童年情景》、舒伯特的《小夜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立刻把我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这些艺术珍品的创造者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甚至当伯林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是“浪漫主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驱,伟大的鼓吹者和预言家”时,他又承认“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是很正确的称谓。”可研究浪漫主义的大学者一致认可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动。
问:从你的叙述来看,定义浪漫主义的性质确实很难。
答:难,可并不意味着做不到,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迈克尔·费伯在他的《浪漫主义》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认为:“如果我们借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的观点,对于定义本身采取不太严格的定义,我们就能更有建设性的接近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名著《哲学研究》中指出:“我们有一种倾向,在我们通常置于一普遍词项下的事物那里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我们倾向认为,例如所有游戏都必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而我们就是依据这种共同的性质把普遍词项游戏’应用于各式各样的游戏。然而,各种游戏形成一个家族,其成员有着家族相似,’他们之中有些有一样的鼻子,另一些有一样的眉毛,还有一些有一样的步态,这些相似之处重叠交叉。”维特根斯坦的睿见确实能帮助我们梳理出浪漫主义这个词项下的共性,尽管这个词被用于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等不同的领域 。研究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师雷纳·韦勒克举出浪漫主义的家族相似特征是崇尚自然,注重感性,热爱象征,迷信神秘,这是韦勒克从大量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中提取的基本要素。
问:但它过于精炼了。
答:是的,费伯将之稍微扩展,他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是一场欧洲文化运动,或是一组相似运动的集合体。它在象征性和内在化的浪漫情境中发现了一种探索自我,自我与他人,及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工具,认为想像作为一种能力比理性更为高级,且更具包容性,浪漫主义主张在自然界中寻求慰藉或与之建立和谐的关系,认为上帝或神明内在于自然或灵魂之中,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性,并用隐喻和情感取代了神学教义,它将诗歌和一切艺术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创造,反对新古典主义美学的陈规,反对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及政治规范,更强调个人内心和情感的价值。”这个定义虽然稍显啰嗦,可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如果我们不求面面俱到,黑格尔的定义倒是切中要害:“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以及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黑格尔的这个判定极其概括,因为他揭示了影响整个欧洲精神文化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的内在动力,那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个体化,内在化。这个趋势预示着个体的解放和自由。正是因为这个思潮出自个体的内心又回到个体的内心,所以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往往会以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定义浪漫主义,从而更让人眼花缭乱 。比如施莱格尔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从歌德入手,他做《论歌德》,称赞歌德是“真实和纯美之曙光”歌德却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疾病,是狂野诗人和天主教反动派虚弱的,不健康的战斗口号,而古典主义则是强健的,鲜活的,愉快的,合理的。身为浪漫主义一员大将的海涅完全不认为浪漫主义是什么革命,“而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问:看来是身为浪漫派一员的人对何谓浪漫派也是各执一词。
答:是的,歌德说浪漫派是疾病,尼采却说浪漫主义是药方,用来治疗疾病。让·保尔说浪漫主义诗歌也完全可以称作基督教诗歌,马丽琳·巴特勒却称浪漫派诗人是叛逆者。她所论的对象是拜伦、雪莱等英国浪漫派诗人,她的判断当然有道理。所以尽管我们依照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来归纳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但也不得不承认浪漫主义者自身对这个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也正因为浪漫派本身的差异,洛夫乔伊才专门去讨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他的视野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将近百年的精神生活史,这里包含了许多变化。因此他主张:“这些浪漫主义中的每一种都应该通过对其基本原理更全面更敏锐的分析,分解其为基本元素,分解为它赖以建构的若干观念和审美感悟,只有其基本的思想元素或动机倾向被清楚的加以区分或详尽列举之后,我们才能够判断其与已经适用于浪漫主义这一称谓的其他复合观念的相似程度,才可以明白更多的浪漫主义共有何种心照不宣的预设动机或明确主张。”伯林告诫我们:“研究浪漫主义唯一明智的方法就是耐心的历史方法,通过回顾十八世纪初期,逐一思考当时的情形,逐一思考哪些因素颠覆了18世纪,引起西方意识最伟大的变革。”洛夫乔伊和伯林提出的这种方法正是我们将要遵循的方法 。
文章来源:法广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