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运动与女权运动之间存在着历史阶段和议程的差异。尽管 1980 年代的妇女研究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同步,但是妇女议题并未被纳入主流的思潮和社会运动,比如在八九年学生追求民主的运动。而在维权运动与自由主义成为传播主流的阶段,女权主义也与其形成张力。
2025 年是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30 周年纪念。那次大会被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联合国妇女大会,发表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消除性别歧视的 12 个关键领域,至今仍然深深影响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和评估。对于中国人的公共生活,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重要的分水岭。它让中国政府走出了因六四镇压而面临的国际社会的孤立,也因此带来了国家对民间组织发展的松绑,也为在发展领域引入国际资金、理论和实践开启了门径,并促成了之后二十年公民社会的发展。女权运动也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在 2015 年之后,随着对工运、人权律师和女权运动的打压日渐严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退出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组织消失。而在这个过程中,女权运动和性别多元群体却借助社交网络艰难图存;这些线上和线下网络的存在,成为白纸抗议的基础之一。
中国的民主运动和女权运动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除了女权运动批评民主运动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妇女和性少数权利的忽视,在反性侵害运动中,一些知名的活动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被指认为侵害者。
是什么造成了女权运动与民主运动关注点、活动领域的差异?除了不同时期、政治环境、策略的考虑,是否还有思想意识的变化、对社会或国家未来看法的不同?女权运动对于公民教育、公民文化培育和社会资本发展、促成民主转型的社会结构,有哪些作用?
当中国官方庆祝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就、国际社会盘点过去三十年性别平等得失的此刻,《中国民主季刊》季刊邀请到了王政、王亚秋、李思磐、赵思乐、林垚、陈纯、伍惟婷等 7 位专家和活动家讨论了民主运动与女权的张力、女权运动对民主运动的意义等问题。
下载《中国民主季刊》2025年第四季完整版
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民主季刊》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如果您认同季刊的价值,请打赏、支持。当然,您可以点击“稍后再说”,而直接阅读或下载。谢谢您,亲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