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14日-15日,由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ISMA現代威權主義研究所)舉辦的Liber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2025 在美國華盛頓水門賓館舉行,這場為期兩天的會議旨在匯聚全球自由主義思想家、記者與倡導者,共同探討當代自由民主面臨的挑戰,並制定應對全球非自由主義浪潮的未來願景。會議將聚焦於強化自由民主的理論與實踐框架,應對民粹主義、威權主義及民族主義等的威脅,共有超過35位演講者,包括學者、政策制定者與活動家,將近300人參加會議。波士頓書評也全程參加了會議。這場會議的意義不只是會議提出的多角度的思考和討論,更大的意義在會議舉行本身。因為從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在一個公民社會中,非政治組織和社會力量努力與國家形成制衡,在民主轉轉發揮作用。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羅伯特·D·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在其名著《使民主運轉》中,便強調了公民社會中的社會組織(包括NGO)對民主的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夠通過如信任、規範和網絡構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有效建立公民社會,而這一點對於中國也有著極大的啟發,那便是1978年6月捷克瓦茨拉夫·本达(Václav Benda)所提出的“平行城邦(The Parallel Polis)”。
8月14日-15,由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ISMA現代威權主義研究所)舉辦的Liber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2025 在美國華盛頓水門賓館舉行。其實,從開會地點——曾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總部、爆發過著名的水門醜聞的地方——水門賓館(Watergate hotel),就可以推測出這次會議的主題。當然,從會議發的詳細program,更可以清楚看到會議的主題:如何“用思想捍衛民主 Defend Democracy Through Ideas”。
開場的對談Liberalism at a Tim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risis; Taking stack of us Democracy(自由主義在憲政危機時期的挑戰:審視美國民主)由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哈佛法學院教授傑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著名政治、法律記者盧斯·馬庫斯(Ruth Marcus)和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員本·威茨(Ben Wittes)等人之間進行。福山提出了他長期關注的一個問題:美國官僚機構的設備(比如計算機系統)落後,因為待遇問題特斯拉一代年輕人都不願意做公務員,特朗普政府大規模解僱聯邦僱員並不是解決方案,甚至很危險,也會造成憲法危機。哈佛法學院教授傑克·戈德史密斯則從法律角度來看待特朗普造成的憲法危機和哈佛的官司等等。盧斯·馬庫斯(Ruth Marcus)於1984年在哈佛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法學院期間即開始為《華盛頓郵報》撰稿,畢業後正式加入,後成為副主編。2025年3月因其批評報社所有者貝佐斯(Jeff Bezos)社論不被刊發,辭去《華盛頓郵報》職務,隨後在《紐約客》發表未刊登的評論文章。為此,對談也提出了當下媒體言論自由問題。
此後的會議大多從自由主義和民主出發出發,討論了權威主義、不自由主義(Illiberalism)、主權主義(Sovereigntism)(以及由此談到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Neo-Right、religion-Liberalism、post-Liberalism以及移民、憲法危機等等問題。這從會議的相信program(文末)中議題名字和演講者的身份基本可以猜出大體內容。
在最後一場對談(自由主義之後的自由主義:一個新的開創(Liberalism After Post-Liberalism: A New Founding),美國知名記者Derek Thompson首先向哈佛大學教授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自由主義?你讚成什麼樣的自由主義,不讚成什麼樣的自由主義?這確實是一天半會議下來,反而讓人迷惑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自由主義? Pinker教授說,他認為的自由主義就是用知識來捍衛民眾的權利。隨後強調了民眾應該擁有的三種權利: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其實便是美國獨立宣言所強調的每一個人都不可剝奪的權利)。此後,兩人談起了Pinker教授下個月即將出版的新書《When Everyone Knows That Everyone Knows . . .: Common Knowledge and the Mysteries of Money, Power, and Everyday Life》。在這本書中,Pinker教授探索「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Pinker教授說,共同知識不僅是個人知道某事,而是每個人都知道,且知道其他人也知道,這種多層次的認知成為協調行為的關鍵。例如支持政治領袖就依賴共同知識,由此試圖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以及由此產生和諧、虛偽與爭議等。
其實,會議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驚喜,比如說福山談的內容沒有超過波士頓書評福山專欄的內容; Pinker教授也更多談他的新書觀點,演講者的內容基本沒有超過他們平日的觀點,因為時間緊湊,其實也並沒有時間展開。不過,美國最活躍的一群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同時聚在一起,從各個角度進行討論,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的思考,會議的緊湊和高效,都讓人讚歎。因為請的大多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主題也是自由主義,因此也讓會議主題過於集中於理論和思想(甚至都未能涉及經濟來談政治或是討論原因),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只要摒棄那些錯誤的理論,並找到一個合適的完美的自由主義理論,就能解決民主的問題或是美國的問題。當然,若是這樣去看待和評價這個會議,似乎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希望一場會議能夠給出答案或是指明方向也是人類的烏托邦邏輯和對於理論的過度迷信。
不過,這場會議的意義不只是在會議提出的多角度的思考和討論(見文末的會議議程),讓人意識到自由主義本身也是充滿爭議和複雜的(和思考本身的迷人之處);更加重要的是,這個會議更大的意義在於會議組織和舉行本身。因為從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在一個公民社會中,活躍的非政治組織(包括NGO)對民主的至關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讓民主運行。
這次的Liber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是第二屆。這個會議由一個新辦的NGO組織“現代威權主義研究所(ISMA)”舉辦。現代威權主義研究所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公共政策組織,於2021年由希卡·達爾米亞(Shikha Dalmia)創立,旨在捍衛自由社會,對抗全球非自由主義和威權主義的興起。ISMA出版《The UnPopulist》(在Substack平台上),通過嚴謹的評論和前沿研究,橋接學術與公眾認知,分析威權體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動態。該研究所組織重要活動,如「21世紀自由主義會議」,匯聚全球思想家與倡導者,探討自由民主的未來策略。ISMA獲得大衛與盧西爾·帕卡德基金會(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等機構的資助,並在成立後迅速成為研究威權主義與自由主義對抗的重要智庫。其創立者希卡·達爾米亞 是一名自由主義評論家與記者,長期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專欄,聚焦自由民主、移民政策與經濟自由。她擁有密歇根州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及密歇根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曾任理性基金會高級分析師。從下圖還可以看到,其實大會的support中,很多是來自民間的NGO機構,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民間組織的會議。
不僅組織者是NGO機構和私人基金會以及其他支持者,合作媒體機構VOX、Persuasion 等也是NGO機構,規模不大,但非常活躍。比如Vox,是一家美國線上新聞與評論媒體,於2014年由埃茲拉·克萊因(Ezra Klein)、梅麗莎·貝爾(Melissa Bell)和馬特·伊格萊西亞斯(Matt Yglesias)創立,隸屬於Vox Media。其使命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新聞」(explain the news),專注於提供背景分析、數據驅動報導和解釋性新聞,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Vox以其「解釋新聞學」(explanatory journalism)聞名,通過文章、視頻、播客和圖表等形式,將複雜議題分解為易懂內容,吸引廣泛讀者。在這次會議中,這家媒體贊助「非自由運動的哲學根源」小組討論,由其資深記者扎克·博尚(Zack Beauchamp)主持;Persuasion 是一家以Substack平台為主的線上雜誌,致力於促進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對話與捍衛由亞沙·蒙克(Yascha Mounk)於2020年創立。,這次他們承擔了會議許多組織工作。波士頓書評的福山專欄和福山與Mounk便是Persuasion授權的。
此外,會議的演講者中,也有不少或是來自NGO機構,或是自由作家,或是藉助Substack 平台做自媒體。比如德里克·湯普森(Derek Thompson),2009年至202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擔任記者和編輯,並著有暢銷書《Hit Makers: How to Succeed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2017年)和《Derek Thompson On Work》(2023年)。他與《紐約時報》的Ezra Klein合著的《Abundance》是今年的暢銷書。2025年6月,他離開《大西洋月刊》,創辦Substack通訊,專注於科技、醫療和社會議題。再比如美國政治評論家、作家達蒙·林克(Damon Linker),曾於2001至2005年擔任《第一件事》(First Things)雜誌副主編,當時該刊物為宗教保守派刊物。他後轉向自由主義,成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高級編輯(2007-2010)。他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寫作課程,並經營Substack通訊《Eyes on the Prize》,探討政治與文化議題。
這場會議雖然是由一家剛成立的NGO機構組織的,但是卻得到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媒體人的支持,並將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公民參與網絡,深度參與到這個國家的議題之中。這才是會議最大的意義所在。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羅伯特·D·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在其著作《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2000)中所說:“公民參與的社會網絡——從鄰里聚會到合唱團——構成了社會資本的核心,這些網絡促進了信任和互惠,這對於民主社會的健康至關重要。”(”The social networks of civic engagement—from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s to choral societies—form the core of social capital, fostering trust and reciprocity, which are vital for the health of democratic societies.”)“沒有公民社會的參與,民主制度就像一台沒有燃料的機器——它可能存在,但無法有效運轉。”(”Without civic engagement,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re like a machine without fuel—they may exist, but they cannot function effectively.”)普特南在書中指出,公民社會組織(包括NGO)是社會資本的關鍵載體,通過促進公民參與和社會聯繫,增強民主制度的活力。他特別提到,當這些組織活躍時,能有效解決集體行動問題;非政治性的公民組織(如NGO)通過提供參與平台,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民主質量,幫助公民在公共事務中發揮作用。·普特南是在他之前的著作《使民主運轉》(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1993,本文標題正是借用這本書的標題)中,借考察意大利的公民傳統,提出社會資本這個概念,他說:這裡的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徵,如信任、規範和網絡,這些特徵可以通過促進協調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Social capital here refers to featur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uch as trust, norms, and networks tha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ety by facilitating coordinated actions.”)並且強調,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參與網絡能增強民主的質量,「社會資本使民主運轉」。
雖然在七年後出版的《獨自打保齡》(2000)中,普特南詳細闡述了美國社會資本的衰退,促進社會協作的信任、規範和公民參與的網絡顯著減少。例如20世紀後半葉,美國人參與公民組織(如NGO、宗教團體、工會)及社交活動(如保齡球聯賽)的比例大幅下降,選民投票率從1960年代的75%降至1990年代的25%,對他人信任的比例從55%降至35%。普特南強調,社會資本的喪失削弱了民主制度的根基,使集體行動更困難。因此他呼籲重振公民社會以恢復民主活力。
在這次會議上,有一位從加拿大來美國生活工作四十年的觀眾提問:面對當下的美國,他說,最後一招就是離開美國去加拿大。對此,福山回應:最後一招是你的選票,投票去。——這大約就是民主運轉的秘密吧。
可惜的是,在由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舉辦的會議上,並沒有中國的聲音。不過,依然有借鑒意義。在《崔衛平譯文集· 平行城邦》中,崔衛平介紹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經驗。1978年6月,捷克哲學家瓦茨拉夫·本达发表《平行城邦》(“The Parallel Polis”),意为平行于官方权力的社会结构,涵盖文化、教育、法律等领域,满足社会需求。同年晚些时候,哈维尔写下著名的《无权者的权力》,提出“活在真相中”(living in truth)的反抗策略。在这篇长文中,哈维尔特别用一小节来讨论本达“平行城邦”给与了热烈的支持,称本达所称发展“平行结构”是“下一阶段的任务,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阶段”。書評明日將刊發崔衛平教授長文介紹“平行城邦”。這篇長文最後,崔衛平列舉不少獨立團體,从1988年起,捷克斯洛伐克社会的气氛发生了明显改变,大约30多个独立公民倡议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公民论坛(Civic Forum,简称OF)成为领导天鹅绒革命的核心”。從這篇長文看這個會議,或許會有啟發。
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民主季刊》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如果您认同季刊的价值,请打赏、支持。当然,您可以点击“稍后再说”,而直接阅读或下载。谢谢您,亲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