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甚至被认定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动,这一段历史影响深远。
答:是的,这两大思想运动的冲突至今余波未绝,在我看来,甚至会愈演愈烈。为了了解它们冲突的缘由,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历史。这里有几个标志性的日子需要回顾,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思想文化的走向。1750年,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伏尔泰被普鲁士国王斐特列二世,人称斐特烈大帝,请到波茨坦,入住无忧宫。斐特烈大帝是法国文化的崇拜者,他在宫里不讲德语,只讲法语。他认为德语粗俗不堪,不适合为高级文化所用。他请法国科学家莫佩尔蒂担任柏林科学院院长,请启蒙运动的干将爱尔维修主持普鲁士的税收部门。另一位启蒙哲学家拉美特利也是他的坐上客。可以说那时的德国完全被笼罩在启蒙思想的光照下,以至康德在自己房间内只挂卢梭的肖像。这位大哲谦虚地说,是卢梭教会他如何尊重人。1751年7月1号,狄德罗主持编写的《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狄德罗给《百科全书》定性,他说:“哲学是理论的综合,历史是经验的综合,《百科全书》是理论与经验的综合。它的主旨在于它要清点人类知识的财产,使之完善。把这些知识创造者的贡献、累积与经验传播给每一个人,使之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培育出智慧的自由发展。”
问:看来启蒙学者努力张扬的是人的理性。
答:是的,他们推崇理性的核心诉求是相信人具有自主的认识能力,他可以通过科学来深化人对世界的认识,能把握自然规律,从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同样也能把握社会的规律,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建立起一个理想社会。我在讲述启蒙时代时曾对它做过一个概括:“自17世纪中叶起,欧洲的一群人文学者形成一个共识,认为人能凭借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世界,理性会引导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认识在研究自然界时,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研究社会时,确立了人类个体的权利,他们确信,只要人的理性认识到真理之所在,就可以改变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使人类由愚昧走向光明。所谓启蒙(enlightment)在法文中就是lumieres,它的原始意味就是光亮,启蒙就是让人的理性之光照亮黑暗。”但是,这个对理性的绝对信任会带来一些问题。美国哲学家威塞尔在他的名著《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中明确指出了这些问题。他从理性主义的奠基者笛卡尔入手,指出“笛卡尔哲学典型的现代特征,1,关注确定性问题,把它看作是形而上思考的前奏。2,不承认任何东西在具备绝对的确定性之前为真,以及3,确定性等于不可怀疑性。笛卡尔为自己立定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要找到一套方法,可以保证人们得到不容置疑的真理。”
问:笛卡尔最终认为只有数学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答:是的,笛卡尔自己承认“结果,假如我们没有估计错的话,那么在所有学科中,只剩下几何与算术。为了获得绝对的确定性,我们竟走到了这一步。”所以威塞尔认为,“抓住笛卡尔理性主义的要害,也就找到了笛卡尔,而且也是启蒙思想的根本比喻。”为什么是根本比喻呢?因为数学的确定性意味着科学的确定性。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第14到第17封信,就大谈笛卡尔和牛顿,他推崇牛顿的科学体系,为他的科学的最高权威地位辩护。伏尔泰的朋友,启蒙哲人中最激进的拉美特利干脆把人等同于机器,声称要通过人体器官来剖析人的灵魂。他甚至认为“心灵只是一个人们对其毫无概念的空洞符号。”就在法国启蒙哲人将理性推向极端之时,与法国启蒙的阳光不同的日耳曼的迷雾逐渐散去。浪漫主义运动已春芽萌动,只是它有另一个名称“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自青年剧作家克林格的一出戏剧,但其核心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晚年对浪漫主义运动不甚热心,不过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却是一部浪漫透顶的著作。那时狂飙运动的参与者已开始怀疑启蒙主义的理性至上,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中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恋人的热泪唏嘘不已。狂飙运动歌颂的是个性,天才,内心感受和幻想的魅力,这已经开始和启蒙运动分道扬镳。
问:可卢梭是启蒙运动的关键人物啊。
答:是的,但他却是启蒙学者群体中特立独行的一位。这不仅指他和启蒙哲人的关系紧张,他几乎和谁都闹得不愉快,甚至对给予他极大帮助的狄德罗也是恶语相向,更是指他从一开始就不信启蒙哲学的理性进步观。他获得第戎科学院大奖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就是和理性进步唱反调。他说:“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的被奴役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了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依照卢梭,科学,理性,进步带给人们的竟然是装点奴役枷锁的花冠 。这种观念颇合那些跃跃欲试,要与启蒙哲人一争高下的德意志青年才俊的心意。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出版于1761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相隔了13年。但两书都用男女恋人通信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都有大量的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把自然风光与人的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同身受。卢梭书中第一卷,圣普勒在阿尔卑斯山山巅上致朱丽的信中写道:“站在比人居住之地高的地方,就会抛弃所有一切卑下的尘世感情,当我们愈来愈接近苍穹时,人的心灵就会濡染苍穹永恒的纯洁。人到高空之地,心境变得凝重而不忧虑,平静而不消沉,对自己的存在和能思想感到快乐,非分的欲念淡漠了,内心的痛苦消失了,全身有一种轻松和甜蜜的感受。”歌德让维特给绿蒂朗读莪相的诗来表白自己的心情,当然歌德所说的莪相是苏格兰诗人麦克菲森的假托。维特所朗诵的诗也是借描绘风景来表达心中的爱意。“朦胧夜空的孤星,你在西天发出美丽的光,从云朵深处昂起你明亮的头,庄严步向你的丘岗。狂暴的风已经安静,远方传来溪流的絮语。”诗中的孤星正是维特心中的绿蒂。
问:狂飙运动中人多是诗人
答:这正是浪漫主义运动发韧之初的一个特点,哲学将和诗融为一体。威塞尔在他另一部著作《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中引述了亨克尔的话:“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这段话极为重要,它是理解浪漫主义运动兴起的一把钥匙。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德国浪漫主义之四:丰饶之地–哥尼斯堡的传奇
发表时间:
18世纪欧洲精神文化的主导力量是启蒙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诉求是要以理性的光明照彻愚信的黑暗,昭示人类自由与进步的广阔前景。巴黎震响的雷声传遍欧洲,传到日耳曼闭塞的城乡。波罗的海旁的小城哥尼斯堡奇迹般的出现了三位人物,他们呼应遥远的雷声,同时也体会和反思这震荡。由此,哥尼斯堡成为孕育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丰饶之地。
问:哥尼斯堡这个名字现在已不大被人提起。
答:是的,但在文化史的意义上这是个悲剧。哥尼斯堡原来是东普鲁士的首府,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斐特列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斐特列一世,哥尼斯堡则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占领了哥尼斯堡,并迫使英美在波斯坦协定中将哥尼斯堡划归苏联,因为斯大林渴望在波罗地海拥有港口,所以,乘德国战败之机,占据了这座历史名城,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所以现在的世界版图中哥尼斯堡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是我们谈及欧洲文化,特别是谈起德国思想时绕不开的一座城市。1742年4月22日,康德诞生在哥尼斯堡。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但他所带来的哲学震撼至今不绝。1730年8月27日,哈曼也出生在哥尼斯堡。这个被人称为“北方巫师”的思想家是德国浪漫主运动的精神来源之一。1762年,年满18岁的赫尔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 ,成了康德的学生,而他被人称作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教父。这三位大哲在哥尼斯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亦师亦友,既是思想上的同道,又是激烈争辩的对手。首先,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响应者,随后,赫尔德和哈曼成为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批评者。正是他们的反思和批评,启发了德国青年一代思想家、诗人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的浪潮。康德以最精辟明确的措辞定义了什么是启蒙,这是法国启蒙哲人没有完成的工作。
问:康德对德国浪漫主义也有影响?
答:是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乔治·米德的名著《19世纪的思想运动》,用五个章节讨论浪漫主义。他把康德哲学当作“浪漫主义的背景”,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归入浪漫主义运动,称他们为“浪漫主义哲学家”,而称康德为“革命的哲学家”。这是因为康德哲学的三个构成部分,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彻底划定了理性的限度,颁布了道德的绝对律令,宣布了审美之为自由的国度。在米德看来,浪漫主义实际上是沿着康德的哲学路径走的,因为康德已经揭示出了理性的限度,并通过道德上的绝对律令,赋予人以自由选择的意志,又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了人可以进入一个不受功利影响的自由的领域。
问: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参与者而言,似乎道德律令和审美活动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答: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其实,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本身的探究比起启蒙哲人的论证要深入得多。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者曼弗雷德·弗兰克指出:“人们在提到这部著作时,常常忽略了这部著作不仅达到了纯粹理性主义的顶峰,而且也宣告了忽视自身界限和局限性的理性的终结。”而对理性的怀疑恰恰是浪漫主义跨出的第一步。当然,道德问题是浪漫主义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康德提出的道德的“绝对律令”几乎成为探讨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框架。道德上的绝对律令在康德那里可以归结为两项绝不容许违背的原则,其一,道德律如同真理,必须是普遍的,你认为是善的,在他人也一定会如此认为,同样,你觉得是恶的,对他人而言也必恶。简单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人是目的,每个人为人处世必须以人的利益、幸福、尊严为目的,同样,一切社会治理,国家决策的出发点必须是以每个人的福祗为目的。这意味着统治者不能把人当做谋求一己之私的手段。不能把人当作齿轮和螺丝钉。浪漫主义者极力反对人的零件化、工具化、非人化。
问:“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可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啊。
答:是的,这个命题有点复杂,但说到浪漫主义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这条原则,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几乎包容了浪漫主义的信奉者,追随者所探究的所有命题。我们现在先解释一下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揭示出人在面对客观对象时感受与判断的非实用维度,也就是审美的维度。在所谓审美活动中,“审”是行动,“美”是对象。“审”这个字意味着关照,沉思,体悟,当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投射到大自然中,幽林风草,高山峻岭,翰海长空,繁星朗月,使你感受到身心愉悦,甚至达到心魂震撼的高峰体验,这就是美的感受。同样,面对一件艺术品,一只希腊陶罐,一块神庙残片,一副绘画,一曲美歌,你也会有“好美啊”这样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下,你与你所面对的物品之间没有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却达到了主客体神魂颠倒的融合共鸣,实现了极致的愉悦与幸福的目的,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朵花当做植物学的对象时,它的目的是授粉,采蜜,分孽,这是花的效用目的。但当你见到它绽放于绿茵之上,其优美的造型线条在微风中摇曳,芳香四溢,你不会以任何功利的目的估价它,而只是感受它带给你的心醉神迷 。这就是花作为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再深究一步,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目的,甚至一件艺术品在画商眼中也是实现“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工具。你可以将它当作一件财产收藏,当作一件商品拍卖,这时,艺术品只是一件有实用目的的客体。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开发商眼中也只是一块可供开发的地皮,碾路机、挖掘机、打桩机在这块美丽的风景之上肆意蹂躏,最终建成一片房产,实现了“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但这和审美无关。康德所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人不以利害与占有的眼光与世界相处,是心灵与感受沐浴在美的家园,是另一类价值,自由价值的实现。
问:这不正是浪漫主义者要构建“诗的世界”的依据吗?
答:你提前说出了这句话,但我们先要按下不表。所以米德把康德的学说当作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哥尼斯堡的奇迹之一。用米德的话总结就是:“正如康德指出的,我们对有生命事物的整个理解,我们对美的事物,对艺术的整个理解,都暗含着目的。有一种规定性的目标,在我们对世界的把握中,有某个东西是超越了科学展示给我们的这个世界的秩序的。” 对这一点的探索是由哥尼斯堡的另一智者赫尔德推向深入的 。
文章来源:法广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