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论

林达:什么样的社会盛产告密者

作者简介:林达,著名旅美华裔作家丁鸿富、李晓琳夫妇合用笔名。夫妇二人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 […]

查看详情 >>

特稿|苏小玲:观风,在闽江沿岸

马尾港罗星塔(网络图片) 一 为一桩私事返回南方。近三个月来,日子过如放羊。天气酷热,福州犹如非洲。熟悉的榕城 […]

查看详情 >>

羽谈飞:中国未来转型的几种可能方式

我并不想传播真理,更不想兜售思想,只想与读者分享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视角和思维,为了同一个目标,多一份微不足道的备 […]

查看详情 >>

纽约时报|新加坡式的威权制度比民主制度更好吗?

行善的专制制度会比民主制度带来更好的结果吗?自从去年夏天听到受过高等教育的肯尼亚人对我说,民主制度并没有带来他 […]

查看详情 >>

民主转型和民族主义冲突的兴起

2017-02-12 来源:三辉 作者: [美] 杰克•斯奈德 “冷战”结束后,人们信心满满地宣称促进民主的传 […]

查看详情 >>

勃列日涅夫的怪癖葬送了苏联

嗜烟如命,痴恋勋章,个人生活混乱……从勃列日涅夫身上,可以看到一个超级大国领袖的自我失控。也可以看出苏联崩溃的 […]

查看详情 >>

纽约时报|龙应台:北京未开一枪,已给台湾社会带来裂痕(附颜纯钩商榷文)

台湾台东——我在台北的一个朋友最近在Facebook上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帖子,敦促台湾的年轻人做好与中国开战的 […]

查看详情 >>

张杰:至暗时刻,我对中国未来仍然乐观

昨晚,我遇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一个学者,他9月份才从中国润出来。于是我想采访他,因为海外的朋友们都很关心墙内的中 […]

查看详情 >>

纽约时报|托马斯·弗里德曼:中美关系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台湾台北——我刚刚结束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重回北京让我想起了自己作为媒体人的首要原则:耳听为虚 […]

查看详情 >>

纽约时报|纪思道:如何避免一场中美战争

在1914年夏天,几乎没有人想要战争,也没有人认为会发生一场大战。那年春天,我的祖父母在奥匈帝国的利沃夫举行了 […]

查看详情 >>

何杨|退无可退:中国新黑五类(纪录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1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美国 以网络自由为号召,以维权律师、地下 […]

查看详情 >>

谁是许志永,谁是丁家喜?(不明白播客)

EP-043 谁是许志永,谁是丁家喜? 4月10日,在被羁押三年多后,山东一家法院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分别判处 […]

查看详情 >>

钱满素:美国特色的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的加盟给共和党带来了急需的思想活力、人文关怀,以及感召民众的技巧。昔日呆板的传统保守主义蜕变为以里根 […]

查看详情 >>

清教主义与美国强大的真正密码

是什么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和主导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 […]

查看详情 >>

米米亚娜: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与挫折

2021年11月6日,紐約思想者俱樂部、紀念胡耀邦趙紫陽基金會、當代中國評論編輯部共同主辦新一期線上圓桌討論會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