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酉潭:參考孫中山思想,推動中國民主化
发布时间:2024-02-22    作者:zhangjie

前言

1980年代開始,隨著臺灣民主化進程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展,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吾人發現,中國大量利用孫中山思想與三民主義對臺灣做統戰工作,臺灣學者也大量獲邀赴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地區)訪問與學術交流,但僅有少數學者能夠基於孫中山主權在民的民權主義,堅持自由民主與憲政民主的立場,從事反統戰的工作。

作為一個獲得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與博士學位的筆者,非常幸運地在政治大學政治系多位大師的啟發薰陶之下,以研究孫中山思想的平臺,了解了民主理論,鑽研了自由主義,進而隨著臺灣民主化進程,涉獵了民主化理論與實際。本文擬參考臺灣依循孫中山思想,實踐民主轉型的經驗,幫助中國推動民主化。

三民主義具有連環性

中國近年來對臺灣的統戰積極訴求就是民族主義,尤其是援引孫中山當年的主張,認為中國非統一不可。然而誠如余英時對中共宣揚民族主義的批評,即那是一種羨憎交織(ressentiment)的民族主義。[1]

此外,中共近年來的所謂改革開放,所從事的僅是經濟發展,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一無是處,尤其是宣揚七不講,[2]已經斬斷了中國往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與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改革的可能性。

中共一方面訴求民族主義,另方面積極從事經濟改革,落實的只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而根本不敢強調民權主義方面。忽略了胡漢民在孫中山過世不久(1928年)就提出的三民主義具有連環性。[3]

反觀臺灣在戒嚴時期從事經濟改革取得經濟發展奇蹟的成就以後,於1987年解嚴,開始啟動自由化;1991、1992國會全面改選,推動民主化,並於1996年第一次總統大選後,轉型成為自由民主國家。2009年更由立法院通過法案,落實了聯合國二大國際人權公約共同的第一條:人民擁有自決權的精神,[4]充分實踐了三民主義具有連環性的訴求。

建國三程序

有別於中共標榜的無產階級專政,孫中山當年提出了建國大綱的軍政、訓政、憲政三個程序。雖然訓政的構想與實施有其爭議, 但卻對於中國國民黨在臺灣推動的從訓政走向憲政的民主轉型,相當具有主導性的作用。

孫中山一生奮鬥的目標乃是為了建立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國,他在1924年發表的「建國大綱」共二十五條條文,前面四條先書明建國的依據,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主義、五權憲法,以建國中華民國」。第三條說明民權建設方面,「對於人民之政治知識、能力,政府當訓導之,以行使其選舉權、行使其罷官權、行使其創制權、行使其複決權。」接著從第五條至第二十五條,共二十一條條文皆在說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的主要工作。

建國三程序中,訓政時期乃是最重要的階段(崔書琴,1979:122-125;江炳倫,1981:8-9;陳儀深,1980:244-246)。訓政之重要性即在於培育及訓練久經專制統治之中國人民,出來做中華民國主人,以行使政權的意願、理性與能力(郭仁孚,1984:23)誠如孫中山所說的:「不經訓政時代,則大多數之人民久經束縛,雖驟被解放,初不瞭知其活動的方式,非墨守其放棄責任之故習,即為人利用陷於反革命而不自知。」(孫文,1989b:172)假如「由軍政時期,一蹴而治憲政時期,絕不予革命政府以訓練人民之時間,又絕不予人民以養成自治能力時間。」其流弊「第一為民治不能實現,第二為假民治之名,行專治之實,第三則民治之名而去之也。」(孫文,1989b:360)因此,政大已故著名教授朱堅章說,孫中山「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提出『訓政』的觀念,實在不得不令人欽佩他的睿智。因為我國數千年君主政治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一旦建立民國,改行民主,顯然不是短期的革命宣傳可以成功的。」(朱堅章,1981:97)

不過,訓政的重要性在於為了實現憲政民主而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施地方自治。國民政府在臺灣,縱然處在動員戡亂時期、實行長期的戒嚴,仍然實施某種程度的地方自治,尤其是縣市長與縣市議員的選舉從未間斷過,這對於後來臺灣順利推動民主化相當具有幫助。反觀中國,縱然處在改革最開放時期,最多也只有實施過受到相當多限制的基層選舉而已(非常少數的村里長選舉與人民大會代表的選舉)。這樣一來,讓吾人對於中共政權若突然崩潰倒塌,是否可以順利推動民主化,在短期間內走向自由民主與憲政民主,不敢盲目感到樂觀。解決之道就在於快速落實地方自治與尊重自決權的普世價值。

主權在民

「自由、平等與博愛」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口號,而1912年辛亥革命孫中山所提的訴求則是「四萬萬人當皇帝」。這種「四萬萬人當皇帝」就是「主權在民」的思想。而他在演講〈五權憲法〉時強調:「在南京訂出來的民國約法裡頭,只有‘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那一條,是兄弟所主張的。」(孫中山,1989d:637)的確,辛亥革命成功,破壞了幾千年之專制,「此為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孫中山,1989a:393)且孫中山的革命絕非種族革命、民族革命而已,因此,他曾經指出:「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孫中山,1989c:10)

依上所述,孫中山倡導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基於「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體制,乃是眾所週知的明確事實。其實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最重要的精神就在於主權在民,至於其他如權能區分和五權憲法,甚至於直接民權等,都可以隨著時代的演變而做適當的修正,因為孫中山自己都說希望大家對於他當年提出的三民主義隨著時代潮流而匡補闕疑。

臺灣透過民主化於1996年確立為主權在民的自由民主國家,臺灣人民擁有主權,才能夠捍衛憲政民主制度與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而未來中國啟動民主化,最重要的精神就在於落實主權在民!

民權初步

《民權初步》原名《會議通則》,乃孫中山於1917年所編譯的一本著作。他在序言中精闢地指出:「蓋國民為一國之主,為統治權之所出,而實行其權者,則發端於選舉代議士。倘能按部就班,以漸而進,由幼稚而強壯,民權發達,則純粹之民國可指日而待也。民權何由發達?則從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始;而欲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又非從集會不為功。是集會者,實為民權發達之第一步。……孩提之學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國民之學步,亦當如是。此『民權初步』一書之所由作,而以教國民行民權之第一步也。」(孫文,1989a:553-554)從這一段話中,吾人可以體會孫中山強調主權在民(即國民為一國之主)的第一步為國人通曉習練「民權初步」。因此,張佛泉在《民權初步釋義》乙書中指出:「民權初步」實是「民主實踐」的最正確的入門途徑,最實用的教育課程。(張佛泉,1984:12)

孫中山說:「凡欲負國民之責任者,不可不習此書;凡欲固結吾國之人心,糾合吾國之民力者,不可不熟習此書」,(孫文,1989a:554 )且他進一步強調「此書譬之兵家之操典,化學之公式,非流覽誦讀之書,乃習練演試之書」。(孫文,1989a:554)後來,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於1954年公布會議規範,其中大部分內容與民權初步相同。而臺灣縱然處於戒嚴時期,各級學校,尤其是大學的社團活動,都已經在引用議事規則開會。吾人就在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開會的訣竅,後來民主化後,在政大校務會議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因此,未來只要一有機會推動中國民主化,就應該馬上引進孫中山民權初步為基礎的會議規範,才能訓練人民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以及如何溝通妥協的精神。(李酉潭,1999:269-70)

政黨政治

許多學者研究孫中山政黨政治的思想,大致都認為,孫中山在晚年雖然對民國初年實行的政黨政治表示厭惡而主張實行「以黨治國」,但這只是為了完成以<建國大綱>為依據的革命建設,由軍政、訓政而憲政。待憲政實施後,有了實施政黨政治的環境與條件,自然仍應實施政黨政治。(崔書琴,1979:222;陳儀深,1980:199-210)而從辛亥革命到民國二年三月宋教仁被刺案發生以前,為孫中山「政黨思想之代表期」。(張亞澐,1965:391)基本上,孫中山主張的政黨政治理論,即以此時期的觀點為主,尤其是提倡政黨競爭。

孫中山將政黨競爭簡稱之為「黨爭」,並擬定如下的一個界說:「謀以國家進步,國民幸福而生之主張,是為黨見;因此而生之競爭,是謂黨爭。」(孫中山,1989d:574)他並認為黨爭乃促使政治進步之主要動力,他說:「一般人以黨爭為非,實誤以私爭為黨爭也。一國之政治,必賴有黨爭,始有進步。」(孫中山,1989c:135)孫中山且把黨爭譬喻為「親愛之友,相對圍棋」,而認為是絕好之事,他說:「黨爭者,絕好之事也……譬之親愛之友,相對圍棋,而個人必求自己勝利,此亦爭也。國家欲求政治發達,爭之一字,豈可忽視乎!」(孫中山,1989c:135)

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曾提出民主政治的權威性定義,如下:「民主的方法乃是達成政治決定的制度安排,在此種安排下某些人相互競爭人民的選票以獲得決策的權力。」[5]換言之,在民主政治的運作邏輯之下,政黨為了選票而競爭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臺灣解嚴後,隨著民主化的進程,逐漸從一黨獨大轉變成政黨完全競爭的政治體制,2000、2008、2016已經發生了三次政黨輪替,充分實現了孫中山主張的政黨政治目標。反觀中國,習近平上任後提出所謂的全過程民主,但除了共產黨一黨專政之外,雖號稱還有所謂的八大民主黨派,卻沒有留給任何政黨從事公平競爭的一點空間。[6]

結語

孫中山從事革命的最初原因與最重要目的就是推翻皇權專制,建立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1925年他在遺囑中勉勵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華民國在臺灣透過民主化於1996年確立為主權在民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豈不是革命終於成功了。

臺灣,做為中國文化的傳承之一,近年來已經透過民主化而與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政治的文明相接軌。依據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2023年2月2日公布之民主指數排行,臺灣名列全球第十。[7]而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3年3 月 9 日公布之世界各國自由調查報告中指出,臺灣的分數為 94 分,表現相當突出。[8]同樣是「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3年10月4日公布之網路自由度報告,臺灣為亞太地區第1、世界第6。[9] 2023年12月19日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及加拿大智庫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共同發布的2023年「人類自由指數」(Human Freedom Index, HFI) 報告,臺灣則排名全球第12,亞洲最高。[10]

反觀中國,在前述各種全球評比調查中,不僅都名列在後段班,自由程度被評為全世界最壞中的最壞國家(Worst of the Worst)之一,網絡自由度甚至於是全球墊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為何還有顏面一直用孫中山的思想、觀點來對臺灣統戰呢?[11]不過,更大的問題在於許多臺灣的學者,幾乎隨著中共的魔棒起舞,已經喪失了孫中山原來的理想,配合統戰無所不用其極地唱衰臺灣,這才是最令人扼腕的地方!當下吾人認為,全球華人有志之士,反而可以從孫中山思想中取精用宏,來對中國共產黨從事反統戰的工作,進而促進中國民主化,早日實現主權在民的目標。

參考文獻:

George Sorensen 著,李酉潭、陳志瑋譯(2003),《最新民主與民主化》,臺北:韋伯文化。

江炳倫(1981),〈國父思想與政治發展比較〉,《東方雜誌》,第15卷第1期,  頁5-10。

朱堅章(1981),〈民權主義與當代憲政思潮〉,《憲政思潮》,56期,臺北:憲政思潮。

李酉潭(1997),〈從民主化相關概念探討臺灣民主轉型的歷程──兼論孫中山建國三程序的意義與作用〉,《政治學報》,第29期,頁141-192。

李酉潭(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酉潭(2004),〈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國父紀念館刊》,第43卷第4期,頁1-34。

李酉潭(2011),《自由人權與民主和平:臺灣民主化的核心價值》,臺北:五南出版社。

余英時(2022),《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臺北:印刻。

胡漢民(1965),〈三民主義的連環性〉,《革命先烈先進闡揚國父思想論文集》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孫文著、秦孝儀主編(1989a),《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文著、秦孝儀主編(1989b),《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文著、秦孝儀主編(1989c),《國父全集》,第三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文著、秦孝儀主編(1989d),《國父全集》,第九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郭仁孚(1984),〈民權主義的民主程度〉,《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會議論文研討集,第三冊:民權組》,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陳儀深(1980),《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亞澐(1965),〈國父政黨思想之研究〉,國父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第五冊,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張佛泉(1984),《民權初步釋義》,四版,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崔書琴(1979),《三民主義新論(修訂第13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論文20240114於臺北〔2024尋找共同點西藏研討會〕上發表)

[1] 「羡憎交織」,意指企羡和憎恨的心理交織在一起而又長期受到壓制,不能痛快地表達出來。而「中國人一向以『天朝』自居,但百餘年來卻受盡各『先進國家』的欺壓。…『羡憎交織』的民族情緒使不少中國人期待中國變成帝國主義式的強國,在國際上耀武揚威,為自己吐一口氣,這是『羡』的情緒的表現。他們更願意看見中國用武力打敗西方強國。所以中共參加韓戰,和美國展然打得相持不下,他們引以為驕傲的,並以為中國的強大已得到了證明。這是『憎』的發洩。」(余英時,2022:125-6)

[2] 普世價值不要講、新聞自由不要講、公民社會不要講、公民權利不要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錯誤不要講、權貴資產階級不要講、司法獨立不要講。

[3] 所謂三民主義具有連環性,亦即民族主義是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是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是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民生主義。

參見李酉潭,張亞中真是孫中山信徒?獨家報導,2021 年 9 月 13 日

https://www.scooptw.com/thinktank/butterfly_whispers/62046/%E5%BC%B5%E4%BA%9E%E4%B8%AD%E7%9C%9F%E6%98%AF%E5%AD%AB%E4%B8%AD%E5%B1%B1%E4%BF%A1%E5%BE%92%EF%BC%9F/

[4] 聯合國於一九六六年通過的兩個人權公約,即『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其共同的第一條均規定:「所有人民都擁有自決權,憑此權利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地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All peoples have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By virtue of that right they freely determine their political status and freely pursue their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5] 參考George Sorensen 著,李酉潭、陳志瑋譯(2003),《最新民主與民主化》,臺北:韋伯文化,頁12。

[6] 李酉潭,中共「全過程人民民主」到底是什麼?獨家報導 2021 年 12 月 13 日

https://www.scooptw.com/thinktank/butterfly_whispers/66164/

[7] https://www.eiu.com/n/campaigns/democracy-index-2022/

臺灣不僅為亞洲與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的第一名,也是非白人為主的國家全球第一名,全球兩千萬人口以上國家的第一名!其中,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以及政府功能運作兩個部分的項目評比臺灣皆與挪威等少數幾個國家並列全球第一名。值得全球愛好自由民主人士一起來守護!

[8] https://freedomhouse.org/countries/freedom-world/scores

臺灣的分數不僅與德國相同(94),且高於法國(89)與美國(83)等先進民主國家,也高於捷克(92)、西班牙(90)、阿根廷(85)、韓國(83)波蘭(81)與南非(79)等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被評為轉型正義較具成效的案例。

[9]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60408

[10]https://www.voachinese.com/a/new-human-freedom-index-taiwan-ranking-way-ahead-of-hongkong-and-china-20231221/7407907.html

[11] 顯得相當荒謬的就是依據《經濟學人資訊社》與《自由之家》的測量評比,全球民主排名倒數第11,自由分數只有9分的中國,卻一直想要統一全球民主排名第10,自由分數高達94分的臺灣。

作者:李酉潭(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