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胜:自由主义原则的奠基人约翰·洛克思想的时代背景—英国光荣革命 (上下)
发布时间:2025-09-23    编辑:zhangjie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自由主义原则的奠基人约翰·洛克思想的时代背景—英国光荣革命 (上)

发表时间: 

「提要」自《大宪章》颁布以来,英国一直在为建立一个稳固的宪政制度而斗争。1640年英国革命以查理一世败于强调国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的共和派而结束。随后王权复辟,但绝对君主专制已不复存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代价,最终确立和巩固了君主立宪的代议制政体。这场革命的精神代表是约翰·洛克约翰·洛克(英语 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问:英国宪政体制的建立也是一波三折。

答:是的。但英国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却始终不变,那就是确立统治者的责任就是保障民众的个人自由权利。甚至霍布斯这位君权至上理论的捍卫者也同样追求这个目的。只是他提出了另一套实现这个目的的理论和方法,而洛克则以他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完整论述了基于个人自由至上的民主宪政原则。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政治自由主义原则的奠基人。不过,在谈洛克的思想之前,我们先要简述一下洛克所处的时代。

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英国,王政复辟。但我们要记住丘吉尔的评论:“这次复辟不仅是王政复辟,也是国会的复辟。这时,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王权是国会的工具,国王是臣民的公仆”。但是,组成国会的各派势力,特别是不同的宗教派别,在国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些宗教派别之争直接转化成政治斗争。为了理清这些政治派别,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英国的宗教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英国的宗教改革始于一桩国王移情别恋,要停妻再娶的王室纠纷。正如布鲁斯·L·雪莱在《基督教会史》中所说:“如果说路德的改革始于修道院的修士室,重洗派的改革始于一次祷告会。加尔文的改革始于学者的书桌,那么英格兰的改革则始于国家事务,特别是始于王位继承问题”。

问:他这显然是指英王亨利八世的婚姻纠纷。

答:是的。英王亨利八世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与王后伊莎贝拉的女儿凯瑟琳为后,但他们一直没有生下男性继承人。亨利风流成性,他看中了凯瑟琳王后身边的侍女、性感妖艳的安妮·博林,与之成奸并使其怀孕。他急于与安妮成婚,为此必须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而这只能经罗马教皇批准。为此他找了一个借口,声称他与凯瑟琳的婚姻违反了《圣经》所训,因为在《圣经. 利未记》有话:“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二人必无子女”。而凯瑟琳在嫁给亨利之前曾与亨利的哥哥阿瑟成婚。那时阿瑟只有十几岁,成婚后不到三个月阿瑟就去世了,凯瑟琳在转嫁亨利时,声称自己从未与阿瑟圆房,因而是处女之身。亨利同意娶凯瑟琳是因为他看中了凯瑟琳巨额陪嫁和西班牙王室的势力。现在他移情别恋,坚决要离婚,因为星象学家告诉他,安妮腹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可以成为他的继承人。于是,当罗马教廷拒绝他的离婚请求时,他便与罗马教廷决裂,由英格兰教会来宣布他的婚姻无效,允许他停妻再娶。不过,安妮产下的孩子仍然不是男性,但这个女婴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4年,亨利颁布《至尊法案》,宣称:“国王的王权公正和正当的是,且应当被认为是英国国教会即圣公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圣公会就是Anglican Church,也被译为安利甘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英国的教会。就此,亨利八世强使王权与神权合二为一。但罗马教廷不承认这一点,将亨利革出教门。不过亨利所作的这个宗教改革只是形式上的,从教义上看,亨利并未作任何修改。相反,他还攻击路德的宗教改革是“毒蛇”,是“地狱中的狼”。所以人们称这个英国新教是“新教中的天主教”。

问:从安利甘宗的基本教义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答:但是亨利采取了两个措施,使宗教改革在英国有了特殊意义。其一是解散修道院,将大部分财产收归王室,少部分用来收买高级教会人士和贵族。这就使宗教改革带来了社会上的政治变革。其二是要求每个教堂都要备有一部英文版《圣经》,这实际上剥夺了罗马教廷解释圣经的特权,解放了信众对教义的认知和解释。这倒暗合了马丁·路德所说的“每一信徒都是自由的基督徒”。亨利身后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位体弱国王的身边是一群新教徒,但爱德华六世早夭,随后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唯一女儿玛丽继位,她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她治下,新教徒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少人死于火刑柱上,史称这位女王为“血腥玛丽”。当贤明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她巧妙地推行宗教信仰上的折衷路线,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综合了新教与旧教,也就是传统的天主教各自的信条,让英国国教的信徒相当满意。她允许被玛丽女王赶走的新教徒返回英国。谁知这批人回来以后,对伊丽莎白的折衷政策不满意,因为这批人大多是加尔文的追随者,标榜清廉、寡欲,不齿人世间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他们自称“清教徒”(Puritan),其代表人物是苏格兰人诺克斯。这些清教徒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改造人心和社会,他们是基督教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派。菲利普·沙夫总结说:“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伯格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此精神武装起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新大陆上”。

问:从这段总结中,可以看出新教徒的政治追求。

答:是的。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加尔文教施行长老制(presbyterin polity)。这是一种很像代议制的组织形式。它宣扬教会就是由信众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通过选举产生出长老来主持管理,所以有人干脆把长老制称为代议制。它是宪政体制中代议制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宗教民主制。可当时英国国教实行的是主教制(Episcopacy),主教是教会权力的所有者和施行者,更重要的是,主教的任命权掌握在国王手中,这样国王就可以通过他任命的主教来控制教会。这与清教徒信奉的宗教民主制发生了冲突。英国1640年革命时期,伦敦曾有过一次五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废除主教制,议会下院也通过议案,要求将主教们清除出上议院。查理一世找到和他意见一致的劳德担任大主教,他立即成为君权神授的捍卫者。因为君权神授意味着主教的任命也是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由此造成议会党与保皇党的冲突。清教徒在议会中的代表发誓,哪怕与国王兵戎相见,也要捍卫他们的信仰。由此,内战开始。后来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克伦威尔所领导的模范军就是由清教徒们组成。所以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不过和宗教斗争纠缠在一起的政治斗争还要延续。从1640年到1688年光荣革命,还有四十八年的斗争跌宕起伏。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约翰·洛克思想的时代背景—英国光荣革命 (下)

发表时间: 

「提要」复辟了王位的查理二世试图采取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但是,首席大臣克拉伦登提出法案,要求恢复圣公会为国教,但天主教势力与清教徒拒绝配合。各派在国会中的势力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宗教斗争成为政治斗争。问:英国的党派政治就是由此而起的吧?

答:是的。丘吉尔在他的《英语民族史》中是这样描述的:“王政复辟并没有使英格兰统一起来,反而造成两个英格兰,二者的背景、利益、文化和观点大相径庭。在政治上,保守派和激进派分为两大阵营,两大政党相互斗争的局面已经开始,他们不久得名为托利党和辉格党。一般说来,托利党偏向保守保皇,辉格党偏向议会政治。当时在议会领导辉格党的人是阿什利·柯伯,后来他被封为沙夫茨伯利伯爵,他和洛克有深交。当时国会斗争的焦点就是要废除查理二世颁布的《信仰自由谕告》,这个谕告并不是要给予英国人真正的宗教自由,而是要让被英国国教排斥的天主教重登英伦,在当时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就是御弟约克公爵詹姆斯,他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而且他一直宣称,若他登基,将改变英国人的宗教信仰。因此,当时的议会最紧迫的目标就是排除詹姆斯的继承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斗争转变成政治斗争。麦考莱在《英国史》第一卷中详细记述了这个过程。他断言:“新国会相信,只有一个办法能够保障国民的自由和宗教:排除约克公爵的王位继承权”。为了做到这一点,沙夫茨伯利伯爵等人秘密准备了一份《排斥法案》,也就是要明令禁止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成为顺位继承人。

问:查理二世没有婚生嫡子吗?

答;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但是他有一个私生子被封为蒙茅斯公爵,他是查理流亡国外时与他宠爱的情妇露西·沃尔特斯所生。查理二世对这个私生子宠爱有加,而这个年轻人也确实风度迷人,聪明勇敢,很得英国人喜爱。有传言说,查理二世与露西早已秘密结婚,因此蒙茅斯公爵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但查理二世却不为所动,坚持要弟弟作继承人。为了抗拒沙夫茨伯利等人的密谋,他宣布国会休会。或许是为了安抚人心,在宣布国会休会的同一天,1679年5月26日,国王宣布御准《人身保护法》,这是人权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一天,书报审查制度也被取消,这正是伟大的弥尔顿所力争的权利。他的理想出版自由得以实现。支持排斥法案的人与拥戴国王意志的人争斗愈演愈烈,支持排斥法案、反对宫廷、宽容新教异议派的辉格党人与拥护王室、反对排斥天主教君主的托利党人实际上是后来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滥觞。在这次争执中,国王坚持他决定继承权的权利,排斥法案被否决,沙夫茨伯利伯爵遭到贬斥,辉格党中的激进派竟然策划谋杀国王和约克公爵,这个策划被称为“黑麦屋阴谋”。阴谋败露后,沙夫茨伯利逃往荷兰并死在那里。

问:洛克与沙夫茨伯利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厚。首先,沙夫茨伯利所追求的那些政治目标,洛克显然是赞成的。但有人说,洛克是沙夫茨伯利的谋士,这并不准确。因为洛克实质上是一个学者,他考虑的问题远远超过宫廷政治斗争。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洛克一节中说:“约翰·洛克是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国革命的倡导者。这革命的目的虽然有限,可是目的全部达到了,洛克忠实地表达出这个革命的精神“。所以洛克的思想表达的是光荣革命的精神,这个精神简单概括就是自由、宽容、财产、宪政这八个字。有些书上说,洛克是与沙夫茨伯利一起避难荷兰,这是不对的。沙夫茨伯利1682年流亡荷兰,仅一年后就去世了,而洛克是在1683年沙夫茨伯利去世后才到的荷兰。洛克在1666年就认识的沙夫茨伯利,那时他在牛津学医,刚刚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沙夫茨伯利患有肝脓肿,疼痛难忍,有人推荐他去找洛克医治。洛克通过一个小手术,在他肝部加了导流管,排除积液,减轻了他的痛苦。沙夫茨伯利赏识洛克的才能,请他当了自己的秘书。正是在这个职位上,洛克亲身接触了政治实践,所以他才会有对政治运作原则的深入思考。

问:看来洛克是一位研究政治问题的圈内人。

答;是的。所以他的政治思想绝无一言空谈,处处真知灼见。提出的原则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在当时的政治圈子里,沙夫茨伯利是个举足轻重的人,所以国王手下对他严密监视,洛克也免不了受到监视,但是他慎言谨行,只是阅读思考,所以始终未被人抓到把柄,在黑麦屋密谋被揭露后,由于主事者西德尼是他的朋友,他担心受到牵连才流亡荷兰,直到光荣革命成功,他才返回英国。查理二世突然逝世,约克公爵詹姆斯继位。作为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继位引发英国人的担心。因为有大量传言,说他要把英国出卖给法国,而且他确实和天主教国家霸主、法国的路易十四关系密切。在国内,詹姆斯稳步却坚定地推行引导国家向天主教转变的措施,特别让英国人焦虑的是他考虑立女儿安妮公主为继承人,条件是安妮公主必须改信天主教。这时流亡在荷兰的辉格党人开始考虑一个大胆的选择,让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和他妻子玛丽取代詹姆斯二世,登上英国王位。威廉是查理一世的长公主玛丽与奥伦治的威廉二世的儿子,他的妻子玛丽正是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所以,他自身有斯图亚特家族的血脉,又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而最重要的是威廉和玛丽都是坚定的新教徒。另一个事件让迎威廉登基迫在眉睫,那就是詹姆斯的王后玛丽在1688年6月10号生下了一位男性继承人。这意味着,英国人民以后还将接受另一代天主教国王的统治,而且很可能绵延无尽。

问:这时宗教问题演变成了王权问题。

答:是的。于是英国国内的重要宗教人士给威廉写信说:“如果形势的发展使您认为能够在今年及时赶到,我们必将迎接阁下登陆”。在英国内外人心所向之下,奥伦治亲王威廉于1688年11月5日登陆英伦。一时间詹姆斯众叛亲离,他匆忙中将英国国玺丢入泰晤士河,然后逃走,却被渔民抓获,送回伦敦。后来威廉授意让他逃走,他逃到了法国,路易十四亲自迎他到圣日尔曼宫,这座城堡成了他余生的居所,死后也葬于此。1689年1月,英国下议院开会,宣布威廉与玛丽共享英国王座,并宣布了《权利宣言》,规定,新王必须依照英国既有宪法原则实行统治,并明确了随后的王位继承顺序。由于这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并由此确立了英国的万世国本,所以史称“光荣革命”。麦考莱精辟总结了光荣革命的意义:“《权利宣言》虽然未曾产生前所未有的法律,却蕴含了法律的胚芽,赋予异议派信仰自由,保障法官的独立性,限制国会任期,将出版自由置于陪审团保护之下,禁止奴隶贸易,废除圣礼审查,解除天主教徒的民事限制,改革代议制。1688年革命的最高颂词就是: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明智和爱国的英国人不再考虑抵抗既有政府的问题,诚实和深思的心灵都确信,宪法自身就蕴含了改良的所有途径,每天的经验都强化了这种信念。”

文章来源:法广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对季刊打赏

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民主季刊》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如果您认同季刊的价值,请打赏、支持。当然,您可以点击“稍后再说”,而直接阅读或下载。谢谢您,亲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