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德国浪漫主义之七、八:语言起源探秘 赫尔德与歌德相遇;能动的自由表达创造了语言
发布时间:2025-09-19    编辑:zhangjie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德国浪漫主义之七:语言起源探秘 赫尔德与歌德相遇

发表时间: 

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追求是诗的世界,他们认为语言自诞生之日就是诗性的,而奠定这一信念基础的人就是赫尔德。史家多认为赫尔德为德国浪漫运动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对语言的深思。其实,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他对语言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真理:语言乃是人的存在之家。

问:语言的起源问题可是个事关人类社会演变的大问题。

答:是的,但严格说来,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结论,只是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可能性,其实仍然是假说。在语言发展史上有几个影响较大的假说,那就是卢梭的“激情说”,孔狄亚克的“约定说”,和赫尔德的“悟性说”。赫尔德的语言起源假说为浪漫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路径。因而他的学说实际上可以被看作一种对语言本质的哲学说明。我们先介绍一下卢梭的假说,卢梭说:“语言起源于何处?精神的需要,亦即激情。”在卢梭看来,人之间需要表达彼此的情感,爱、恨、怜悯、愤怒等等,这些都是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最古老的语言就是痛苦的哀叹,喜悦的惊呼,欣赏的感叹,爱慕的呢喃。这些很可能只是单音节的声音,配合上表情,手势,表达出了复杂情感。在漫长的时间段内,大家彼此熟悉和习惯了这些表达,表达的内容也愈来愈丰满,单音节的声音逐渐变成多音节的词,并连缀成句,这就是语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说“爱”这个字,里面包含了无比丰富的情感,而在远古时,很可能就是在男女做出亲昵动作时发出的一个声音。

问:显然卢梭认为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答:是的。卢梭说:“既然言语乃是最初的社会习俗,那么言语的形成只能是源出自然。”他甚至推断说,最早的语言是一种诗的语言,因为初民的情绪表达会伴以肢体动作,因而会有律动、节奏,它简洁,富有表现力,也必然带着韵律,所以卢梭的著作《论语言的起源》的副标题是《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他把语言和音乐看成出自同源,而这两者也正是诗的要素。另一位启蒙哲人孔狄亚克对语言起源的看法和卢梭有许多一致的观点,他也认为语言产生于交流的自然需要。但是,他注意了两个个体交流时的心理活动在语言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他以两个孩子之间的交流为例,分析了语言如何从本能的呼喊,通过知觉、记忆,使信号清晰,意涵丰富起来。这些都会在漫长的时间段里促成发音器官的完善,最后约定俗成,成为一套发音的言语(le langage des sons articulés)。

问: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似乎格外关注语言起源的问题。

答:是的,我想这是因为人类进化的学说唤起了人对自身究竟为何的兴趣,因为神造人的习惯说法实际上已经被悄悄否定了。科学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光。启蒙哲人大多对科学发展欢欣鼓舞,甚至亲身参与。1769年,普鲁士科学院悬奖征求有关语言起源的论文,题目是《如果人具有天赋才能,他能发明语言吗?》从题目就能看出,语言起源问题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吸引人的题目。赫尔德参加了这个竞赛。1770年,他来到了斯特拉斯堡,这次出行给他带来影响一生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在这里完成了《论语言的起源》一文,获得了科学院颁发的唯一大奖。二就是在这里结识了歌德,因此机缘,他后来成为魏玛文人圈的一员。歌德和赫尔德的相识虽然是个私人事件,却对德国思想界,艺术界在18世纪下半叶的走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两人在思想上互相吸引,也彼此批评,不期然地推动了德国精神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歌德自己承认:“给我带来极重大的结果,最有意义的事件是与赫尔德之结识以及接下来跟他的亲密交往”。这句话的分量足够重,有评论家认为,歌德《浮士德》下卷中,浮士德的许多行为就是歌德从赫尔德那里得到的启示。歌德在他的自传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记述两人戏剧性的见面。根据歌德的记载,他去一个旅馆拜访另一个人,却在楼梯上撞上了一位僧侣模样的人,“他的撒着发粉的头发结作圆形,黑色的衣服同样是僧侣的特征,他把袍子的角折起来搁在口袋里。这样一个有点特异而总的来说却文雅和蔼的人我早已听人谈及,我一望而确信是那个新来的名人。”不过与赫尔德的结识让歌德兴奋,也让他苦恼。因为赫尔德有自信满满,得理不让人的性格。他甚至给歌德写了一首诗,用文字游戏取笑歌德的名字,让歌德不快。不过歌德生性宽厚,最后是他在魏玛大公面前力荐赫尔德,使他能在魏玛得一安身处。

问:魏玛也是群星荟萃之地。

答:是的。所以文化史上称歌德时代的魏玛是德意志的雅典。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见到歌德,告诉歌德他正在写作《论语言的起源》,准备参加柏林科学院的竞赛,他把初稿给歌德读,歌德承认自己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个世俗之见,认为上帝既然创造了人类,当然应当象赋予他直立行走能力一样,也赋予他说话的能力。如果人类是神造的,语言也就是神造的,如果人类在自然界是自然的产物,那么语言也同样是自然的,两者像灵魂和肉体那样,绝不能把它们分开。殊不知歌德的这个想法正是赫尔德要给予毁灭性批判的想法。连歌德这样的天才,对语言起源的看法都如此浅陋,可见赫尔德要做的工作是何等重要。除了语言的起源之外,赫尔德还给歌德许多启发,例如,诗歌的起源、重视民间谣曲,特别是欣赏莎士比亚戏剧。歌德承认:“以诗而论,我现在从与一向不同的另一方面和在另一意义上得到了认识,并且这所谓另一意义很合我意。赫尔德继承着他的先辈洛斯,才气纵横地探讨希伯来诗,他鼓舞我们在阿尔萨斯搜求流传下来的德国民歌,他认为这些诗的形式的古老文献足以证明,诗的世界是一种世界的或民族的赠礼,而不是几个优秀的有教养的人的世袭财产。”歌德记下的这一点对理解赫尔德的语言起源理论非常重要,因为赫尔德的诗学理论是与他的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对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追求影响极大,甚至在当代大哲海德格尔的诗论中都能清晰地看出赫尔德思想的痕迹 。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德国浪漫主义之八:能动的自由表达创造了语言

发表时间: 

像他的老师康德一样,人是赫尔德心中最崇高的存在。无论人曾遭受多少苦难,还会遭受多少苦难,他都是一个不朽的存在。这是因为人具有继承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我们用祖先创造的语言思考。人是唯一创造了语言的动物。

问:赫尔德对人的论述似乎围绕着语言问题。

答:是的,在赫尔德看来,人的理性能力,感觉能力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有学习能力,也不可能有教育这回事。因为学习和教育就是接受和传承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它的载体就是语言。他有一断语很值玩味:“人之本性的目的(zweck)在于人文(humanitat)”。这句话是一个文字游戏。德文的humanita就是法文的humanite,这个字的常用意思是人性的,但它们都源自拉丁文,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那是“人文学科”,泛指希腊罗马的经典和人文教育,包括文法、修辞、辩论这些和语言训练有关的科目。赫尔德的这句话可以译为“人之本性的目的在于人性”,但你会发现这是一句同义反复,人之本性已经是人性了。实际上他想说的是人之本性是要达到具备人文修养的目的,而所谓人文修养就是我们用祖先创造的语言思考和行为。苏东坡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隐约有点这个意思。

问:所以赫尔德研究语言的起源是和人的精神进化联系在一起的。

答:是的,他的名著《论语言的起源》开卷第一句话就是“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这里他所说的语言还远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语言,而是一种发出声音表达的能力。它源自于肉体和心灵的感受。比如,面对危机时的恐惧,受到伤害的痛苦,或者失去伴侣的伤心。赫尔德描述这种语言:“他的肉体的所有最强烈的痛苦的感觉,他的心灵的所有激昂的热情,都直接通过喊叫、声调,粗野和含糊的声音表达出来。”而且这个表达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寻求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表达和交流是一条自然规律。赫尔德强调:“我们面前存在着一个有感觉的动物,它不可能把它的任何生动的感受禁闭在自身之中,即使不具任何意志和目的,它从一开始就必须把每一种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也就是自然赋予动物一种特权‘不要独自感受’。”这个特权使“它与整个自然连接在一起,一个弱小的个体并不孤立,因为它表达的每一种感受都有同类呼应和认可。”这正是我们古人所说的“莺其鸣矣,求其友声。”赫尔德称这种语言为“感觉的语言”,它为人和动物所共享。但人的动物性却恰恰因为语言而产生了质的改变。

问:赫尔德意识到进化论吗?

答:他并没有用过这个词,但他探究语言产生的思路却有着明显的进化论的倾向。例如,他指出人类高于动物并不是程度有别,而是种属不同。这说明他意识到人是脱离了单纯动物性的另一种属,这个种属的特征是“人是语言的动物”。他一再强调“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因为他有语言。”赫尔德在书中用斜体字强调了他这句话。但人如何获得语言呢?他批驳了苏斯米尔的“语言神授说”,这是语言起源说中一个常见的解释,语言能力是神创造好然后赐给人类的。赫尔德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 他指出,苏斯米尔自己也承认人要接受神的教导,哪怕是一个字,人也必须先是人。也就是说,他能够思考,而能够思考说明语言已经存在了,因为人只能凭借语言思考。赫尔德描述了人这个种属的独特性,“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被置于宇宙之中。他具有感性和有机组织,整个宇宙从各个方面,通过所有感官加于他的身心之上。然而却是以人类的方式,通过人类的感官引发他的感知。所以人这一能思维的生物不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宇宙所制服。人拥有更自由地施展力量的空间,这种自由的关系就叫做理性力量。”这段描述大致不脱德国古典哲学论及人的感性理性的框架。赫尔德更明确的强调:“理性乃是人的种属特性,是人身上的相对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维力量。”换一种说法,“人是有脑子的”,赫尔德把这种思维力量称为“反思”(reflexion)。赫尔德断言:“当人处在他所独有的反思状态之中,而这一思考能力初次自由地发挥了作用,他就发明了语言。”

问:赫尔德的这个思路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答:他看到了卢梭和孔狄亚克学说中的漏洞,他认为孔狄亚克是把动物当成了人,而卢梭是把人当成了动物。而人是脱离了动物的特殊种属。赫尔德描述的语言产生过程大至如下:人抓住无数感觉印象中的区别,也就是某个所感知的对象的特征,并发出声音给了一个表达。这个表达实际上是一个符号。他标明此个体不是彼个体,这就有了一个名称。这个发声与对象的合一就是一个词。他举的具体例子是羊,人看到了有白色的柔软毛皮,咩咩叫的这个东西,“人从这叫声上认出羊,叫声是一个听到的符号,心灵通过它想到一个明晰的观念,这不正是词吗?整个人类语言不正是这样一些词语的结合吗?”赫尔德深信:“真理无疑是人依靠知性统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语言之母,从物体发出的声音中,人提取出区分特征,从而构成一种生动的语言。”他在这里所用的知性(vestard)一词和他所使用的悟性、反思一样,都是人的理性思维的方法。赫尔德强调动物之所以永远不会创造出语言,乃因为它们完全不具备悟性、知性这样的思维方法。只有人具备这种把感受到的东西冠之以词语表达的能力。在人类创造语言的初期,词语表达的系统化就是诗。

问:这和浪漫主义诗学的看法完全一样。

答:是的,赫尔德是最早从语言起源的角度讨论诗学的人之一。和他几乎同时代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也谈过这个主题,不过依据伯林所说,赫尔德早先并没有读过维科的著作,他读到维科是在很晚以后了。所以这种对语言与诗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天才所见略同。赫尔德说:“由此正能看出语言的感性生命力,最早的语言不就是诗歌成分的汇集吗?诗歌源于对积极活跃的自然事物的发生所做的模仿,它包括所有生物的感叹和人类自身的感叹。诗歌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语言,只不过由理性用语言朗诵出来。”总结起来说,赫尔德的语言起源论有两条重要原则,其一,人是主动的自由的行动者,这是他成为唯一的语言生物的自然禀赋。其二,人是结群结伴的社会动物,交流和倾诉如同食物对生命一样重要。这两条原则奠定了人类社会言论自由诉求的天然合理性,这诉求自人类创造语言之日起,就内在于语言的本性中,同时也内在于人的理性中。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对季刊打赏

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民主季刊》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如果您认同季刊的价值,请打赏、支持。当然,您可以点击“稍后再说”,而直接阅读或下载。谢谢您,亲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