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能错过的艺术类电影《粗野派》
发布时间:2025-11-21    编辑:zhangjie
此书用象征与超现实手法探讨了美国移民文化(作者本人也是个移民),而电影《粗野派》也正是在探讨这些问题(手段不同而已)。这一点决定了它会把战争和政治元素放到一个次要位置(或者说背景里)展示,剩下故事层面的东西便是“文化冲突”了。

明白以上所述(即信仰迁移和文化冲突)再看电影,你会发现其结构紧紧扣着这两件事而设——从男主初登美国夜里嫖娼,到寄宿表兄家为其打工,美国律师为其家人办理引渡,再到被美国商人雇佣造楼……一波又一波“被具象成了角色的美国文化“向其袭来。

一、文化对立与故事象征

注意“文化对立”的概念不是空穴来风——细看电影你会发现电影中每次“事业上的开拓”都会伴随着男主的“犹太教堂祷告”以及“嗑药”。这种捆绑设置便是导演试图营造文化冲突这一动机的的最好佐证。

“祷告”随着男主对“造楼工程”的近乎疯狂戛然而止。再次提醒大家“祷告终止”这一概念,它之于电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预示着“美国文化”对“移民元文化”的侵蚀与战胜。同时又从另一面预示着一件“伟大艺术品”的诞生

就此我们再看电影里的另一场重头戏,它发生在电影近两个半小时(三分之二处)(即造楼事故发生数年男主被告知项目重启后):一家人围坐厨房进餐。

这段剧情涉及到两件事:一件是画面左方的佐菲亚夫妇宣布要回以色列。另一件是画面右边男主宣布他的艺术造楼工程要重启了。这场戏对全片的作用非同小可,其手法及其高明来看——

*首先重要性体现在故事的戏剧性上:要知道佐菲亚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两个半小时可是一句话没说,一个台词都没有。而这一场戏出现,非但开了口,还结了婚,有了身孕;

*其次重要性体现在画面构图的戏剧性上(再看前面截图):坐在屏幕右方的是男主拉斯洛夫妇,坐在屏幕左方的是佐菲亚夫妇。左方两人要离开,回到信仰之地耶路撒冷。右边两人要留下,追求“美国梦”。注意这场戏进行过半,男主拉斯洛站了起来,打破了这种构图的对称,俨然:那个追求美国梦的一对爱人的关系开始瓦解了。

*再次高明处体现在了导演对这种价值观对立的隐藏观点上:看过全片的人都知道,右边两人最终走向了堕落与死亡,左边两人则是重生与创生的开始(佐菲亚鼓起的肚子是这种重生与创生再好不过的隐喻)。

关于这场戏的重要性,导演还专门在之前设置了一场戏为其铺垫,即:“黑人父子与拉斯洛夫妇厨房用餐” 那场。

注意戏中提到的母亲、根基这一概念与之后的耶路撒冷、信仰概念的呼应。另外注意这场戏在构图和用镜上完全没有“对立”的概念,甚至四人都没有同时入画,仅仅是镜头的正反打。

看到这个呼应你就不难理解佐菲亚离开的原因了——显然她所依赖的姑母已经离她远去,后者投向了丈夫乃至丈夫所追求的“美国梦”里。没有了这个根基,佐菲亚自然要离开。

▲注意:妻子对美国中产式生活的向往不言而喻,其所受教育也使其跟美国商人交流畅通

说到此不知大家是否能够窥探到此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性是其一大特点——几乎所有故事层面的设置都有其象征的对象,比如说其表兄夫妇及他们的家具公司所代表的“商业文明”,比如说佐菲亚所代表的“信仰与纯洁”。

我们就着这一艺术性继续往下看,“捆绑与植入”是此片的另一大特点。

二、关于伤痛的捆绑与植入

来看电影另一重要段落,它发生在2小时14分 – 2小时18分之间。这是一组标志性的蒙太奇镜头,由四部分组成,即:项目施工、教堂礼拜、火车事故、伤痛复发(妻子腿伤)。

我们可以用象征性思维将这四部分还原简化,即是:美国梦、信仰、危险、痛。你会发现这四样东西始终被捆绑在一起与剧情并进。

注意那个火车爆炸镜头紧接着妻子半夜疼痛发作,这是个再典型不过的捆绑,但我们要看到其背后象征的东西。显然,火车爆炸预示着美国梦所伴随的危险与破灭,而妻子旧伤复发提示着我们那个不可抹去的“战争伤痛”。

伤痛与梦想的捆绑不止体现在妻子身上,还包括男主拉斯洛。来看下面四个分布在剧中的小情节——

*一是拉斯洛初到美国嫖娼那场戏。注意细节:一是拉斯洛跟妓女说“抱歉我很久没做过了”;接着是他朋友催他快点开干;再接着是走出妓院老鸨跟他说“如果你感兴趣我们这还有男孩儿”。

*二是拉斯洛在表兄家中对着浴盆撒尿。(表兄妻子看到后说:你没对着马桶……但总比尿到地毯上强)。

*三是拉斯洛与妻子重聚那晚同床,妻子暗示要做爱后被拉斯洛拒绝。

*四是拉斯洛在罗马参加石窟派对,拒绝了一个女人的诱惑。

这四处情节重复了一个概念,在电影叙事技法中已经构成了绝对的重音强调。

那么导演到底要强调什么?很简单,成年人略加思考都能看得出:拉斯洛的前列腺有问题,性功能有障碍!

明白了这个性功能上的问题,你便能体会到男主的自卑,体味到他的伤痛,进而理解他为什么要执迷于那个“艺术造楼项目”了——那不止是个艺术抱负,还是他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武器。

(注意拉斯洛跟朋友戈登说过的话:我不会让我家乡的人把我当乞丐看……这种自尊跟商人范·比朗的一脉相承,待会我们拿两人作比较时还会涉及。)

“男人之痛”也被跟其“美国创业之梦”紧紧捆绑到了一起,植入到了观众的观影印象中。这也是为什么导演把第二部分取名为“美之核心”的观念所在。

另外细心且看完全片的朋友或许会发现:以上提到四处情节之外还有一场戏似乎也跟男主的痛有关。没错,这场戏正是“美国商人鸡奸拉斯洛”。

这个桥段虽在故事层面让人感到意外甚至突兀,然而它在艺术上的象征性却非同小可——要知道这个美国商人对犹太艺术家的那一“操”,诞生出了个伟大的“建筑艺术品”!尽管其手段病态、扭曲、违反伦理。

至此,我们要说:捆绑、植入、象征是构成这部电影艺术性的基础手段,进而它们也协助形成了整片的基调与气质

我们顺着男主人公拉斯洛与美国商人范·比朗的关系来思考电影整体结构。先看人设——

三、电影人设上的对称

美国商人(盖·皮尔斯饰)这一人物尽管晚出场了那么一会儿,却在正片的人设结构上占据了绝对首要的位置,他与男主拉斯洛形成了一个轴心框架。对此我们可以从片中找依据——

当范·比朗再次到煤场找到拉斯洛,将其邀请到家中做客,之后戏份被分成了前后三大部分,细心的观众不难察觉:

*第一部分发生在饭桌上,主要内容是众人听拉斯洛讲述他的难民经历;

*第二部分发生在会客厅与图书馆之间,主要内容是范·比朗向拉斯洛讲述自己的过去;

*第三部分发生在室外,范·比朗正式邀请拉斯洛加入自己的“梦想工程”。

▲注意范·比朗的叙述所体现的人格特征(他用钱打发母亲双亲之举),显然,他的自尊与抱负心与拉斯洛一脉相承

这段戏是整个“创业故事”的核心,而在这个核心里,美国商人和犹太艺术家完全呈现出了一个对等、对称的架势。反过来说:拉斯洛的艺术创造力与范·比朗的商业筹划力是艺术品诞生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至少在导演看来是这样的)。两人交汇势在必得。

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人设框架”,便不难发现其它所有人物几乎都是在围绕这两个人形成的轴线而转。当然这是就创业故事这一故事主体而言。这个轴线并不是唯一的,其它轴线也有,比如说拉斯洛夫妇与佐菲亚形成的信仰轴线,再比如说拉斯洛与黑人父子形成的阶层轴线……但这些都是辅线,它们围绕着那个主轴转。

再来看电影第二章(美之核心)的尾部戏,也就是拉斯洛妻子大闹范·比朗宅邸控诉其是强奸犯那场。注意这场戏作为主角的拉斯洛没有出场,而当范·比朗被揭穿后也消失了,众人寻找,最终我们没看到人,看到的却是那件“艺术品”。

从故事层面我们可以说导演在借寻找范·比朗把那件建筑艺术品引了出来,但从艺术表现手法角度我认为它有更为深入的象征意义——美国商人也好,犹太艺术家也罢,即代表了隐藏在艺术品之后的不为人知且见不得人的东西。或者说他们代表了艺术消极、阴暗和伤痛的一面。(从结果而言,范·比朗对艺术品的诞生是有功劳的)

关于这一观念导演在电影结尾处借演员之口有所解释:那只是目的地,绝非旅途本身

好啦,我们再来以全片宏观的视角评价这部《粗野派》——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难道仅仅是个“文化冲突”和“信仰迷失”吗?这要从电影整体段落框架里找答案。

四、电影结构下隐藏的导演观点

整体段落导演已经为我们划分好了,四部分,分别是:

*1序幕

*2第一章:异乡登录之谜(1950-1953)

*3第二章:美之核心(1953-1960)

*4尾声:第一届建筑双年展(1980)

这里要提醒大家,《粗野派》是一部绝对视觉、听觉、电影语言先行且带有强烈作者性的艺术类电影,这决定了我们要把“电影基调与感觉”纳入解读之中。我们暂把前两章一放,单看最后一部分(双年展):

电影一艘游船入画,顺着水城带我们进入双年展,画外音乐配以明朗的电子节奏。较之前面的压抑与阴暗,用“豁然开朗”来形容这一终章毫不为过。之后是佐菲亚在展会上为叔叔“发声”。*这里与其说是发声,不如说是对拉斯洛作品的阐释与解读;*与其说那是电影故事的总结,不如说是导演对艺术品(这一结果)的认可

注意:这一认可即代表了导演同时对拉斯洛和美国商人范·比朗的认可,其中当然也涵盖了那些丑的、见不得人的事情。这大概便是成就艺术的东西。

五、《粗野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顺带说下《粗野派》结尾的“画框转换”——显然导演要用 4:3 的胶片画框营造出一个“伪纪录片”效果来,但让人迷惑的是竟然画框里同时出现了两个“佐菲亚”!

当另一个佐菲亚上台讲话时,镜头正反打切至台下的拉斯洛和佐菲亚,与此同时,画框比例在两个尺寸下转换。

这种拍摄产生了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即:自己看自己。又产生了一些叙述上的效果,即:年代空间感。

对此观众大概会意识到“现实发声的佐菲亚”与“电影中沉默的佐菲亚”的对比;意识到两个电影空间即“故事空间”与“伪纪录片”空间的对比;意识到“现在”与“过去”,“正面”与“背面”的对比。可以说,导演在此创作野心很大,他在试图用“电影理论”挖掘“真实”,表达自己的电影哲学观。

这种认知不止体现在电影语言创意上,纵览全片,你不难看出其中的“致敬”元素,且不说他对复古胶片的使用,单是拉斯洛表兄带其回居所那段戏的色调与美工造型,足以让你穿越到“教父”里了。

2025-03-14

作者:太不虚宫

文章来源:网络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对季刊打赏

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民主季刊》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如果您认同季刊的价值,请打赏、支持。当然,您可以点击“稍后再说”,而直接阅读或下载。谢谢您,亲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