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从耶鲁法学院(Yale Law School)毕业后,孔杰荣原本发展的宪法领域前途大好。他曾担任两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也在法律界做过其他工作。然而迈入不惑之年时,孔杰荣突然投入研究中国法律,开始学中文,让同事看得一头雾水,不解为何他要研究美国人不能造访的敌国法律。

到了1970年代晚期,孔杰荣成了第一个在北京执业的美国律师,突然间变成走在潮流前端。
孔杰荣在名为「亚洲生活与法律」(Life, Law and Asia)自传影片中说:「我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华尔街日报报导,美中关系趋暖时,孔杰荣协助为美国的对中态度定调,他经常指出北京法律制度的疏失与矛盾之处,尤其是律师受到国家控制。
孔杰荣长期研究中国法制,对戒严后期台湾民主化发展有深刻影响。他是前总统马英九与前副总统吕秀莲就读哈佛大学法学院时期的老师,1985年刘宜良(笔名江南)遇刺案后,他义务代表刘宜良遗孀崔蓉芝到台湾出庭,期间赴医院探望因美丽岛事件入狱成为良心犯的吕秀莲。
到了晚年依然有着敏锐记忆力的孔杰荣,出书、演讲、发表评论,1970年代初期主张美国应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近期著作则讨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威权主义逐渐加重。
2012年,孔杰荣协助化解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引发的美中关系紧张。受到软禁的陈光诚逃到美国大使馆,当时国务卿喜莱莉‧柯林顿刚好访问北京,孔杰荣提议由纽约大学(NYU)出面邀请陈光诚访美,让北京同意放人且保留面子。孔杰荣同年底赴台,在台北荣总会晤因贪污案入狱的前总统陈水扁,对案件提出法律看法。
长期关注中国法制、人权与区域民主法治发展的孔杰荣,巧妙地在美中之间扮演可信赖的角色,是台湾、美国与中国高层信任的对象,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政下的中国与香港的变化,也从法律角度提出评论。
文章来源:世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