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两代中国民运人士探讨“非暴力抗争”
发布时间:2024-01-26    作者:zhangjie

两代中国民运人士探讨“非暴力抗争”

 乔琴恩摄

本周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前八九学运领袖以及深受白纸运动鼓舞的海外中国青年,一起探讨“非暴力抗争”如何推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中国八九学运期间担任北京高校对话代表团成员的童屹回忆说,1989年6月3日下午,她在长安饭店与美国政治学家基恩•夏普(Gene Sharp)座谈交流。当时,她从夏普的手中拿到《非暴力行动政治学》这三部英文版著作,深受启发。

但其后不到24小时,解放军就到了天安门广场进行武力镇压。夏普总结的198种非暴力抗争也未能在中国萌芽茁壮、实现民主之治。

本周六,童屹、方政、蔡崇国、陈军、苏晓康等前八九学运人士,齐聚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共产主义受难者博物馆。他们和流亡海外的中国作家慕容雪村、马建等,还有经营纽约民主沙龙活动的Sera Qiu等白纸运动一代青年,探讨在习近平治下,“非暴力” 手段抵抗中共“极权”、发扬中国民主思潮的可行性。

left to right_ 慕容雪村  童屹.jpg
童屹、慕容雪村等知识人士齐聚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共产主义受难者博物馆。(RFA记者摄)

受邀作专题演讲的国际非暴力冲突中心总裁哈代•莫里曼(Hardy Merriman)引述1990-2019年间的案例研究指出,非暴力抗争实现民主的成功率是武装暴动的两倍。而在过渡进程与维系民主运作上,非暴力抗争也比武装暴动来得持久及稳定。他建议,如果中国想要透过非暴力促进民主,以下六点能提升成功率:对倡议活动家及组织进行长期培训、投入资金研究非暴力抗争、让更多女性参与及领导、与当地劳工组织合作、增加媒体曝光、与民主国家研拟共同协议,抵制中国对外经济压迫及人权侵害行为。

中国百姓愿意非暴力抗争吗?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对此认为,非暴力抗争是中国人民没有枪又不甘于屈服的唯一选项。因为不仅〝符合道德理念〞,也〝现实可行〞。但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许多人对非暴力抗争失去信心。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所长王天成则指出,〝许多人不认为有学习的必要〞,也因此轻视了自己作为普通百姓的力量。

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则认为“非暴力”,不仅是抗争手段,也应是政权和平转型、推动民主宪政的基本原则。而这有赖于中国人民自我反省及教育,以期提升文明法治素质:〝要自我消毒,不断吐出从小被灌输、被洗脑的狼奶,比如极端思维、唯我正确、追求思想统一、难以包容不同意见、成王败寇、非黑即白、不择手段等〞,并要扩大〝视野及心胸,学会妥协、接受及包容〞。

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jpg
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则认为“非暴力”,不仅是抗争手段,也应是政权和平转型、推动民主宪政的基本原则。(RFA记者摄)

尽管中国人民在白纸运动之后,不再大规模上街抗议,或仅流于线上文字讨伐或暗讽,但这不意味他们安于现状。美国知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抛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设想习近平说,我们从今天开始搞民主,从现在起我下台……会有多少中国老百姓站出来说不行,共产党这么多年干的这么漂亮不能下台?〞

中国人民对中共政权的“条件性迷恋”

林培瑞说,这问题的答案〝大概会是寥寥无几〞。他认为,中国有八亿以上人口是中共“官方语言”的受害者。他们不太追求真假或对错,而是从〝有没有用〞或自身利益出发。这造成对中共政权近似精神分裂的〝条件性迷恋(conditional attraction/attachment)〞,也就是只要有利就继续支持的心态。因此,虽然北京当局拥有大量资源及军警控制能力,还是想对社会进行“维稳”。

长年在东亚推行民主治理经验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共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主任亚当‧金(Adam King)则说,中国仍有许多忠于中国共产党或是不想要推翻中共政权的“改革家”(loyal reformers)。他们要求中共官员兑现承诺、维护人民权利,看似是与北京当局对抗,实则只是想让中国变得更好、更强大。

Panel 1_left to right_蔡霞 Susan Jakes 王天成 Adam King (远距_ 胡平) .jpg
本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美国非营利组织“中国行动”,去年7月曾向全球华人就”全民非暴力不合作行动方案“征文。(RFA记者摄)

“中国行动”公布征文得奖名单

本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美国非营利组织“中国行动”去年7月曾连同其他关注中国民主发展的机构,向全球华人进行《声讨专制檄文》及《全民非暴力不合作行动方案》两个题目的有奖征文。 在140篇投稿当中,获一等奖、15万元人民币的是笔名“全国仁”的《 中共十宗罪,天下共伐之》,及“苏利利” 的《构建颠覆性平行结构路线图》。其他获二等、三等奖及提名优秀的作品总计20篇。大多数作者基于安全原因不便出席本次颁奖典礼,也未透露实际姓名。

记者:乔琴恩    责编:梒青      网编:伍檫愙

2024.01.21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