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未普:中共黨內民主力量式微,但呼喚民主的聲音從未斷絕(上)
发布时间:2024-05-07    作者:zhangjie
【未普評論】中共黨內民主力量式微,但呼喚民主的聲音從未斷絕(上)

半個月前,紀念胡趙基金會和幾個海外民間組織,在紐約共同舉辦了一場歷時兩天的「紀念胡趙和89民運35周年」研討會。會上學者與專家們討論了一些相當有意思的話題,比如,我們為何紀念胡趙?胡趙遺產對當今中國的啟示,中共體制的韌性和脆斷問題等等。其中,涉及中共黨內民主力量的變化及現狀的演講,特別令我感興趣。

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坊間流行著不少看法,有的似乎很有道理。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以胡耀邦和趙紫陽為首的黨內民主派對創造改革黃金時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胡趙之後,特別是現在的中共黨內,已經不存在民主派或改良派,人們對中共高層推動中國政治民主改革,已經不抱希望。

然而問題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沒有體制內或黨內民主派的呼應,未來的民主憲政轉型可能將會非常困難,難道中國未來的政治變革必須與一億中共黨員為敵嗎?對這種問題,我想,研討會上學者們的演講,包括蔡霞教授「黨內民主力量的演繹」和馮崇義教授的「大民主包括黨內民主派」,及吳國光和王軍濤等學者的演講等,可能有助於提供某種答案。

當然,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甚麼是黨內民主派?對中共黨內民主派的變化素有研究的馮崇義教授把判別中共黨內民主派的標準歸納為三點:1)是否認同自由主義民主的價值體系;2)是否反對一黨專政;3)是否在行動上從中共內部積極推進中國的民主化政治改革。馮教授認為,那些從民主的角度反對個人迷信、領袖獨裁但並不明確反對一黨專政的人,至多也只能算是半個民主派。(參見馮崇義「中國民主化的進程和中共黨內民主派」等文)。

筆者結合學者們在研討會上的演講和他們過去對相關問題的論述文章,主要集中於檢驗中共自1976年以來黨內民主力量的演變。具體而言,我討論的問題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共黨內民主派經歷了從強盛到式微的演變;第二,黨內民主派趨於式微的根本原因;第三,黨內民主派對中國未來轉型還有戲嗎?

第一,從強盛到式微,黨內民主派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馮崇義教授認為,黨內民主派經歷了三個演變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6年到1989年;第二個階段從1989到2012;第三個階段從2012到現在。蔡霞劃分的更細,跨越的時間更長。她從建黨開始至今劃分出了六個階段,具備以下六個特徵:1)理想主義黨內民主動力,2)現實主義黨內民主動力,3)為黨還是為民的掙扎,4)推動市場經濟以換取人心,5)民主停滯不前期和6)2012至今,反民主時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共黨內民主派的鼎盛時期。先後擔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和趙紫陽是黨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最高決策位置,為保護異己保護言論自由,推動市場經濟和規劃民主政治,確立並提升了民主派在黨內的位置。那時的黨內民主派,用馮崇義的話,幾成燎原之勢。中共黨內知名知識分子,如王若水、劉賓雁、吳祖光、王若望、方勵之、許良英等和千百萬中共黨內青年共同為自由與民主吶喊,再加上項南、任仲夷等封疆大吏,展示出「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民主浪潮,可惜的是,這浩大的民主浪潮,並沒有持續多久。六四一聲槍響,黨內民主派受到嚴重打擊。

然而黨內民主派在江胡時代,還能「碎步前進」。到了習近平執政時代,他們卻受到致命重創。習近平從組織上到輿論上,鉗制黨內民主派發聲,頒發了一系列不准妄議中央的各項文件和規則,連溫和的聲音像「炎黃春秋」和「共識網」都不放過。

馮崇義和蔡霞的階段劃分雖然有區別,但人們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從1976年到2024年,中共黨內民主派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從強大到式微,發生了極大的衰變。

2024年5月1日

本所新闻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

今日评论

更多 >>